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中國》收錄的蟹黃湯包,一口下去滿口爆汁!

“河蟹的産地,人們在利用這一食材上迸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流傳百年的靖江蟹黃湯包是其中的經典……”

2012 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把鏡頭轉到了江蘇靖江。從那以後,皮薄湯鮮的蟹黃湯包被越來越多人知曉,成為人們到靖江一定要品嘗的特色美食。

▼湯包,用來喝的包子

靖江,早上的湯包館是極為熱鬧的。本地人會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吃湯包,再喝碗 子粥,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

“九月正是吃靖江湯包的時候,一直到十二月蟹都很肥,到元月想吃湯包就沒了。”湯包還未上桌,做了三十年湯包的老師傅陶晉良向我們介紹道。

《舌尖上的中國》收錄的蟹黃湯包,一口下去滿口爆汁!

攝影| 王牧

他告訴我,一個皮薄如紙、湯汁濃郁的湯包,要經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來。

味道正不正宗取決于其中最複雜、重要的步驟——熬制湯汁,也就是制作湯包的餡。調制湯汁,首先要将豬腳膀的厚皮切細,用文火在雞湯中煨上近三個小時,讓豬皮完全溶入湯中,關火冷卻形成透明的皮凍。再選用手工拆出的當季蟹肉,與雞湯、姜蒜末、皮凍一起攪拌均勻。

可别小看了這裡面的餡,和陶師傅仔細了解,才知道其中一些小秘密。

首先,蟹黃湯包中的“湯”,是冷卻後的皮凍得來。裹餡時皮凍類似果凍的質地讓蟹肉、蟹黃都能裹進面皮,上屜後皮凍一遇熱就化作了鮮味濃厚的湯汁,這也是蟹黃湯包中“湯”的來源。

此外,蟹黃湯包中的“蟹黃”并不是每個月都有的。在蟹黃不夠肥的時節,不少做湯包的餐館幹脆不放蟹黃,隻放蟹肉。要想吃到味道絕佳的蟹黃湯包,就得每年農曆十月左右來,這個時候本地蟹已肥,蟹黃最為飽滿,湯包味道也最是鮮美。

《舌尖上的中國》收錄的蟹黃湯包,一口下去滿口爆汁!

攝影| 王牧 、龍馬

除了原材料,湯包的口感韌不韌關鍵還要看擀皮和包餡。

制作湯包皮的師傅,用的都是兩頭尖的擀面棍,用力的時候,外重内輕,可以很快将一塊中間厚四周薄的面皮擀出來。聽師傅們說,擀面皮看似是整個湯包制作中最簡單的一環,實則很有技巧,稍有偏差,蒸的時候就容易破損。

皮擀好了就到了最後一步——包湯包,這是最考驗師傅技術的時候。

一隻正宗的蟹黃湯包餡差不多三兩,要想用一層薄薄的面皮牢牢鎖住,這一圈細密的面褶極為關鍵。捏褶講究輕、柔、均勻,每個包子上的褶要控制在 28— 35 道之間。褶子少了,會漏汁;褶子多了,中間那坨面疙瘩太厚,會煮不熟。

一道道細緻均勻的面褶在師傅們的手下飛快地誕生出來,每位師傅幾乎 3—5 秒就能包好一隻鼓鼓的、極富彈性的湯包。上籠屜蒸幾分鐘後,被靖江人戲稱是“放在盤裡的座鐘,夾在筷子上像燈籠”的蟹黃湯包就做好了。

《舌尖上的中國》收錄的蟹黃湯包,一口下去滿口爆汁!

碗裡的湯包晶瑩剔透、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微一碰,便可看見裡面的湯汁随之輕輕晃動。吃之前,陶晉良還特意給我們說了一道秘訣:“吃我們靖江的湯包,要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邊說還邊晃了晃眼前的高腳碗。

開了口的湯包,蟹肉的鮮、豬肉的香、湯汁的醇,此時都順着這個“天窗”一股湧過來,實在令人垂涎欲滴。湯汁很燙,但湯裡的蟹肉、蟹黃一齊被吸進嘴裡,味道特别鮮。坐在我旁邊的攝影師邊吃湯包邊笑,“好像是在吃一碗海鮮粥”。

《舌尖上的中國》收錄的蟹黃湯包,一口下去滿口爆汁!

和湯包一起上來的除了姜絲、醋,還有一大碗蟹黃湯包的絕佳伴侶——粯子粥。靖江人還給這淺棕色的粥起了個别名,叫“靖江咖啡”。

來靖江之前,我們從未聽說過“ 粯子”這個詞。陶師傅和我們說,“粯子”指的就是用元麥——大麥的一個變種,磨制成的灰白色粉末,模樣近似面粉。原來靖江老岸地區地勢較高,種元麥比種水稻的多,家家戶戶幾乎都吃用粯子熬的粥,就像靖江童謠說的“栀子花開六瓣頭,靖江日腳有過頭,早起燒點粯子粥,中午燒點毛芋頭”。

粯子粥做起來也很容易,先将米或飯加水燒開,再将用冷水調成糊狀的粯子倒入鍋中,攪拌均勻。等到再次沸騰,粯子粥便做好了。

《舌尖上的中國》收錄的蟹黃湯包,一口下去滿口爆汁!

就在要喝完整個湯包的時候,陶師傅又發話了。他告訴我,因為面皮極薄且韌性佳,喝完湯汁,包子皮能再吹起來。我在同伴的慫恿下,就着咬開的口沖湯包裡吹了吹氣,果然,湯包像氣球一樣鼓起來,惹得大家一陣驚呼。

蟹黃湯包從過去隻能“限購”品嘗的小衆美食,到現在走出靖江,在揚州、南京,甚至香港都闖出了自己的名氣。三四十年間,在保留原有風味的基礎上,蟹黃湯包在靖江人的手中被不斷更新改良,逐漸成為靖江人宴請親朋的美味,也成了他們最為認同的味覺符号之一。

-end

-文章| 《風物中國志》

-編輯| 道地風物

-圖檔|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