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畫評」3136萬元黃公望宏遠之作《晴岚墅色圖》賞析

作者:聞是文化
「畫評」3136萬元黃公望宏遠之作《晴岚墅色圖》賞析

元 黃公望 晴岚墅色圖 立軸 水墨絹本 成交價3136萬元

【作品鑒賞】

根據畫上題識可知,此圖為元代黃公望畫于至正七年(1347)的作品,“潑墨寫山林,森森綠樹蔭。晴岚含墅色,聊娛清淨心。摹北苑筆意,至正七年八月大癡道人黃公望并題。”後钤有“大癡”一印。圖上尚有“神州孫氏珍藏”“恕珍玩之印”“沈荃”三方收藏印,這說明曾經是經過劉恕、孫承澤和沈荃三個人收藏過的名迹。

黃公望,字子久,号大癡、一峰道人,晚年常署大癡學人,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少時家貧,父母早逝,不得已入黃家為嗣,于是改姓黃。黃公望作為元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山水畫的風格鮮明突出,對後世影響極大。元代是中國文人畫的成熟和鼎盛的時代,而這時的文人畫又以山水畫最具有代表性。這主要是因為在元代那個特定的政治氛圍中,漢族的文人普遍存在着一種壓抑和失落感,科舉被廢,入仕無望,許多文人于是産生厭世和逃避的心态。他們或隐于山林仙境,或寄情于琴詩書畫,再加上他們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學修養和書法功力,緻力于文人畫的創作,追求筆墨情趣,進而使得文人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黃公望與當時的大多數畫家、文人不同的是他出身寒門,也曾有志入仕,但道路卻很曲折。曾經做官,但是官職非常卑微,而且時間不長又被誣下獄,雖然不久即獲釋,卻使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了入仕做官的念頭,而是加入了當時的新教派全真教,居于山林,修身養性;雲遊四方,飽覽壯麗山河,成了一個虔誠的道家弟子,這是對他繪畫的藝術有着重要影響的一個轉折點。

黃公望自從将精神寄托轉向藝術和宗教,潛心修煉,“迎靜氣,去躁氣”,“心靜則意淡,意淡則無欲,無欲則明,明則虛,虛則能納萬境”,他的藝術修養以及精神狀态反映在畫面上便是洗盡鉛華,天真自然,沒有北宋山水中所追求的繁複多樣,也沒有南宋山水講究的精巧雕琢,少了劍拔弩張之勢,多些平淡天真之美。這是他在師教及師傳統之上有所發展的地方。黃公望重視觀察自然,但有着與前人不同的觀察方法。他所創“淺绛山水”超越了“随類賦彩”的傳統理論,與宋“青綠山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僅用淡赭便能表現出絢爛的色彩,被後人評為“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正所謂,“草本敷榮,不待丹綠之彩;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粹”。他能跳出宋人院藩籬,雖師傳統但不受所謂“理、法”限,更注重“法心源”,講求“趣、興、寫意”。

黃公望繪畫十分講究用筆用墨,他在《寫山水訣》中總結到:“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用描處糊塗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而畫山水、樹石、夏山、冬景的筆墨,“在乎随機應變”,符合道理,“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另外,由于他常年活動于江南水鄉,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觀給他以深刻的感染,他對比宋郭熙的“三遠”進行了修改創新,在《寫山水訣》中他說道:“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他以“闊遠”代替了郭熙的“深遠”,反映了他對山水畫意境新的追求。他的作品強調水域空靈,曠遠清空,給人以親切平和的視覺感受,這種繁華落盡見天真的構思,正是對南宋山水濃豔畫風的矯正,此點對後世影響深遠。從他的傳世作品中可以看出這種看似平凡簡單但卻意情濃厚的畫風。特别是他晚年變法之後将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至,達到了“有意無意,若淡若疏”的境界。

黃公望的山水畫從技法面貌上而言,有兩種風格類型,明張醜《清河書畫肪》謂:“大癡畫格有二,一種淺绛色者,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黃公望水墨風格的作品有《九峰雪霁圖》、《快雪時晴圖卷》等,《九峰雪霁圖》線條簡練,勾畫雪後山巒,借地為雪,以淡墨烘染出天空和水,借以襯托雪後的山峰、茅屋、寒林,皴筆以短線直筆皴為主,筆勢方中帶圓,勁健中寓柔婉,有“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的藝術效果。淺绛山水為黃公望首創,更能代表其藝術特色。所謂“淺绛”,即畫筆法簡疏,多用乾筆皴擦,再以清淡的赭石和花青渲染,畫面沉靜、溫暖,極其符合江南清麗明潔的山光樹色,也恰是他清逸出世的審美觀的反映。此類風格的作品有《天池石壁圖》、《丹崖玉樹圖》等,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富春山居圖》。

文人畫的根源在文人以繪畫作為一種發洩工具,是以在畫中充滿了“自我”的意趣。繪畫者并不理會造化的存在,每念皆有我的心意,我筆墨皆有我的影子,就是文人畫的根本特色。是以黃公望自習畫以後,由初期至七十歲前的仿董源、巨然、荊、關的都是充滿自我存在的特色。到七十歲後的作品,更因脫穎而出,有了自己的風格,自我存在的強度更加彰顯在所有的作品中,而《晴岚墅色圖》就是誕生在他的這種宏遠之中的佳作。(張旭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