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画评」3136万元黄公望宏远之作《晴岚墅色图》赏析

作者:闻是文化
「画评」3136万元黄公望宏远之作《晴岚墅色图》赏析

元 黄公望 晴岚墅色图 立轴 水墨绢本 成交价3136万元

【作品鉴赏】

根据画上题识可知,此图为元代黄公望画于至正七年(1347)的作品,“泼墨写山林,森森绿树荫。晴岚含墅色,聊娱清净心。摹北苑笔意,至正七年八月大痴道人黄公望并题。”后钤有“大痴”一印。图上尚有“神州孙氏珍藏”“恕珍玩之印”“沈荃”三方收藏印,这说明曾经是经过刘恕、孙承泽和沈荃三个人收藏过的名迹。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晚年常署大痴学人,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少时家贫,父母早逝,不得已入黄家为嗣,于是改姓黄。黄公望作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山水画的风格鲜明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代是中国文人画的成熟和鼎盛的时代,而这时的文人画又以山水画最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因为在元代那个特定的政治氛围中,汉族的文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压抑和失落感,科举被废,入仕无望,许多文人于是产生厌世和逃避的心态。他们或隐于山林仙境,或寄情于琴诗书画,再加上他们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力,致力于文人画的创作,追求笔墨情趣,从而使得文人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黄公望与当时的大多数画家、文人不同的是他出身寒门,也曾有志入仕,但道路却很曲折。曾经做官,但是官职非常卑微,而且时间不长又被诬下狱,虽然不久即获释,却使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入仕做官的念头,而是加入了当时的新教派全真教,居于山林,修身养性;云游四方,饱览壮丽山河,成了一个虔诚的道家弟子,这是对他绘画的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转折点。

黄公望自从将精神寄托转向艺术和宗教,潜心修炼,“迎静气,去躁气”,“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他的艺术修养以及精神状态反映在画面上便是洗尽铅华,天真自然,没有北宋山水中所追求的繁复多样,也没有南宋山水讲究的精巧雕琢,少了剑拔弩张之势,多些平淡天真之美。这是他在师教及师传统之上有所发展的地方。黄公望重视观察自然,但有着与前人不同的观察方法。他所创“浅绛山水”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理论,与宋“青绿山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仅用淡赭便能表现出绚烂的色彩,被后人评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正所谓,“草本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他能跳出宋人院藩篱,虽师传统但不受所谓“理、法”限,更注重“法心源”,讲求“趣、兴、写意”。

黄公望绘画十分讲究用笔用墨,他在《写山水诀》中总结到:“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用描处糊涂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而画山水、树石、夏山、冬景的笔墨,“在乎随机应变”,符合道理,“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另外,由于他常年活动于江南水乡,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给他以深刻的感染,他对比宋郭熙的“三远”进行了修改创新,在《写山水诀》中他说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他以“阔远”代替了郭熙的“深远”,反映了他对山水画意境新的追求。他的作品强调水域空灵,旷远清空,给人以亲切平和的视觉感受,这种繁华落尽见天真的构思,正是对南宋山水浓艳画风的矫正,此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他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看似平凡简单但却意情浓厚的画风。特别是他晚年变法之后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至,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境界。

黄公望的山水画从技法面貌上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肪》谓:“大痴画格有二,一种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黄公望水墨风格的作品有《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卷》等,《九峰雪霁图》线条简练,勾画雪后山峦,借地为雪,以淡墨烘染出天空和水,借以衬托雪后的山峰、茅屋、寒林,皴笔以短线直笔皴为主,笔势方中带圆,劲健中寓柔婉,有“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艺术效果。浅绛山水为黄公望首创,更能代表其艺术特色。所谓“浅绛”,即画笔法简疏,多用乾笔皴擦,再以清淡的赭石和花青渲染,画面沉静、温暖,极其符合江南清丽明洁的山光树色,也恰是他清逸出世的审美观的反映。此类风格的作品有《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

文人画的根源在文人以绘画作为一种发泄工具,因此在画中充满了“自我”的意趣。绘画者并不理会造化的存在,每念皆有我的心意,我笔墨皆有我的影子,就是文人画的根本特色。因此黄公望自习画以后,由初期至七十岁前的仿董源、巨然、荆、关的都是充满自我存在的特色。到七十岁后的作品,更因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的风格,自我存在的强度更加彰显在所有的作品中,而《晴岚墅色图》就是诞生在他的这种宏远之中的佳作。(张旭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