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永贵请作家马烽他们喝酒,拿出来什么下酒菜?

作者:风正潮平

看到“山药蛋派”作家马烽关于陈永贵同志请喝酒的一段回忆,令人唏嘘。

马烽说,1975年有一天和孙谦(作家)去找陈永贵(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说点事。

“一走进院子,就看见中间一孔窑洞的窗户上,映出了陈永贵着白毛巾的那颗脑袋。撩开门帘进去,只见他蹲在窗户前的炕上,端着个粗瓷大碗在吃早饭。碗里是这里老乡日常吃的沙粥,那是用小米和玉茭糁熬成的糊糊,窗台上摆着一小碟老咸菜。

他穿的还是黑色的中式裤褂,老布鞋。他一见我们,微微笑了笑,说了句:‘来啦!’这和以前见面打招呼一样。他三口两口把碗底的那点沙粥喝完,把碗搁在窗台上,然后跳下炕来说:‘走,到客厅里去坐。’说是客厅,其实就是窑洞旁的一间大平房。房里摆着几件旧桌凳和橱柜,还有两对简易沙发。他一进客厅就忙着给我们泡茶,拿烟。

“我们不想耽误他的时间,老孙开门见山把我们找他的目的说了。陈永贵说:‘写电影是你们文艺人的营生,我可不插手管这事。’写这部电影剧本,他确实没有插手管过,尽管几次的打印稿都送给过他,他从来也没提过什么意见。

说着说着,他突然说:‘咱们这么干坐着说话多没意思,喝酒吧!’他边说边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三个酒杯。他斟下三杯酒,这才发现没有下酒菜。于是拉开橱柜端出半碟炒山药蛋丝来,显然这是昨天吃饭剩下的。

接着又端出个扣着小碗的碟子来,揭开小碗才发现里边是几个掰开的点心。他说了句:‘这不能下酒。’随手又放进橱柜里。然后拉开抽屉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玻璃瓶,里面是几个大青椒。

接着张罗要炒鸡蛋。老伴吃完早饭上地去了,家务活他从来也不插手,因而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油瓶放在哪里。我们连忙劝阻,他也只好就此作罢。

看到陈永贵在家里的这种生活状况,我颇为感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堂堂国务院副总理,回到家里竟是这个样子。”

看到这里,我是深为感动。陈永贵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没有一点特殊,仍然在大寨拿工分,农忙时还回到地里干活,生活依旧如农民。

陈永贵家属没有一个得到照顾,原来种地还种地。

陈永贵到家后,按一般人相像,总得有个人在家给他张罗张罗的,弄点好吃的什么。但没有,他“老伴吃完早饭上地去了”。

这就是陈永贵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他人格力量之所在。

要不是看到马烽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也是不会相信“堂堂国务院副总理,回到家里竟是这个样子。”但陈永贵就是这个样子,他为干部和共产党人做出了好榜样!这样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马烽(1922-2004)编剧、小说家,原名马书铭,山西省孝义县人。1944年在《晋绥大众报》工作期间,与西戎共同创作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1964年创作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续集,并创作长篇小说《刘胡兰传》。他和西戎的作品由于乡土气息浓郁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