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变幻的"沉默的中国":鲁迅思想的视觉传播

作者:光明网

作者:刘润坤 张慧宇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象征,鲁迅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作为五四代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还在于他作为罕见的思想资源的参与,在不同时代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具有持续的影响和当下的性质,他的诠释成为理解20世纪乃至现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的核心。以鲁迅为中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转变,也可以描绘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图景。在视觉文化时代,探索鲁迅思想的视觉传达,深化和丰富其思想内涵,拓展和创新其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沉默的中国"的变迁为线索,鲁迅思想的视觉传达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艺术为代表的现代形象媒体、以电影为代表的视频媒体和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数字视听媒体。

"发声中国":用现代形象媒体传播中国的"新声音"

1927年初,在鲁迅短暂停留香港期间,他向香港青年会发表了题为《沉默的中国》的演讲。鲁迅提到,"现在,浙江、陕西,都在打仗,哪里人哭笑,我们不得而知。香港似乎很平和,住在这里中国人,舒服还是不是很舒服,别人不知道",这种"不知道"在鲁迅看来,是由于古文字,"虽然会说话,而且只有少数人听见,远处的人不知道,结果等于沉默。也因为困难,有些人会被当成婴儿,喜欢玩花样,人也是,只有少数人懂,——其实不知道真正懂,而大多数人不懂,结果等于沉默",而古文只能承受古人的声音, "不是我们现代的声音",因此,所谓"沉默的中国"不仅指大多数人不能用古文字和"声音",而且古文字不能发出"现代"的声音,造成"人人无法相互理解,就像一大盘松散的沙子"。只有"现代""现代""活生生的话语"才能"把中国变成健全的中国",这种"健全的中国"就是"与世界人民一起生活在世界上"。换句话说,"健全的中国"的效果应该是"与世界同步"。问题不在于如何让中国"发声",而是此时对于鲁迅来说,构建对中国的"相互理解"和"了解"已成为一种必要。古代汉语和方言的对立背后,与其说是精英和群众的对立,不如说是"沉默的中国"和"发声的中国"的对抗。

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抱着"真"的态度,"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这里,声音具有双重含义,它(无声)不仅是中国现实的代表,也是现代中国的想象(声音)。事实上,鲁迅的声音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无论是《摩洛十里》中"最有力的声音""不要在国外求新声音",还是"打破不良声音理论"中的"打破声音理论"中的"发自内心的声音"打破"沉默"。对政治漠不关心,或者对"呐喊"等声音的隐喻革命迫在眉睫,鲁迅试图找到一条让中国说话的方式,而声音必须有相应的媒介,所以可以说合适的媒介是完成从"沉默的中国"到"健全的中国"的转变的关键。

形象一直是鲁迅高度推崇的媒介形式,不仅催生了鲁迅早期的震撼和觉醒,也承载着鲁迅的"大众文学"和"革命文学"的理想。"幻灯片"、"解剖图"等现代形象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年轻鲁迅的现代认知结构,是"启蒙鲁迅"个人觉醒的基础。在"革命鲁迅"时期,图像承载着普及和促进革命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于文盲率高的人们来说,图像在写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运动将西方现代主义、苏联艺术与中国古典造型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高度可识别的形式语言, 不仅推动了绘画语言的改革,而且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革命。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革命伴随着世界从文本时代向图像时代转变的视觉和文化革命,所以可以说,当时的形象比文本更"现代"和"进步"的媒体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鲁迅试图利用现代形象媒体为中国发声,并不意味着他完全站在中国传统的对立面。如果对古代汉语的批评是不能被"大多数人"用作国语,因此需要用白话写成,那么鲁迅对中西绘画的看法恰恰相反。鲁迅对图片的理解一直坚持"中国"的立场。在《连环画琐事》中,鲁迅提到"因为汉字太难了,只有图片才能帮到可怜的文字产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绘画或象形画的启蒙意义,主要体现在"女人和孩子容易知道"的流行功能上,这也可以从鲁迅后来对版画的强烈倡导中看出。

鲁迅对绘画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的青春。在《长华一张与山海》一文中,想念曾经照顾过鲁迅的保姆阿昌(长母),这个保姆又恨又爱"我",恨她杀了藏着的老鼠,喜欢起诉,还爱她为"我"买一幅画("别人不会做, 或者做不到,她可以成功做到")。如果说鲁迅认为白话和古籍之间有一种断裂,那么在他看来,绘画就不是这样了。《山海之书》《艾莉亚声图》《毛诗画》《诗画》和《点石斋系列画》是同一本图画书,绘画的功能在于它更被大众所接受,其意义在于在建筑语境中得到了广大社会的重视,而《点石斋画》的意义在于其广泛流传, 这也意味着鲁迅对大众读者的看法已经重新调整,从大众对象的启蒙和转变,变成了大众的接受者。这也意味着,鲁迅的形象实践和思想的转变始终伴随着,在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想象中,形象作为现代媒体形式承担着传播中国"新声音"的假象,到达了"中国之声"的另一边的摆渡使命。

跨媒体改编:中国新片中鲁迅思想的双面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上映。《祝福》上映后热议,编剧夏岩提出的"忠于原有主题的想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夏岩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原思想的主题,因为如何理解思想的原主题,关系到如何解释鲁迅的问题。于秋白将鲁迅的思想历程描述为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即"从进化到阶级理论,从进取的个人主义解放到集体主义改造世界"。虽然在学术界,关于上述"转化"是否存在,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无论哪一方有争议,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思想的二元性——尼采和马克思的鲁迅,人道主义和阶级斗争的鲁迅,高尚的人格与集体的鲁迅,文学与政治的鲁迅——这些看似对立的形象,实际上代表了启蒙与革命之间的博弈对话。 话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以可以说鲁迅在新中国史中就像一个双面的鲁迅。另一边是革命的鲁迅。这意味着可以描述和重构鲁迅思想的丰富性,如何讲述鲁迅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正如王伟在《抗拒绝望》中提到的,任何人对鲁迅的理解都受到自身时代、价值观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导演桑弧在《祝福》导演将《原有主题思想》解读为"通过艰苦善良的项林轩受苦受难的生活,体现了作者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对封建势力的憎恶",描绘了启蒙者鲁迅的人道主义面貌。如果说中国新片的核心线索之一是左翼传统与延安传统的对话,那么《祝福》则表达了"原来主题思想"作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建构的人文主义理论,鲁迅体现了左翼传统的发展和传承。

由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怎么说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艺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祝福"能够将鲁迅的思想解释为"伟大的人道主义"和"百家争斗,百花盛开"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20世纪60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的电影《鲁迅传》,立即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上海市委等机构以及中国最优秀的电影人的支持,按照惯例逻辑,这应该是一部宏伟的杰作。然而,经过两年的论证和六次轻松的剧本草稿,《鲁迅传》还没有开拍完。

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上映了纪录片《鲁迅传记》、《伤死》《药剂师传》和多部由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这批电影的共同特点是启蒙、人道主义和艺术家鲁迅回归视线。在纪录片《鲁迅传记》中,上述特点具体呈现为注重鲁迅文学作品的呈现,13首诗/摘要以字幕的形式贯穿全片,将空间环境和日常生活的生活趣味,将鲁迅的"神话"和"异化"重建成生动的感觉,让普通人血肉饱满, 尊重历史真相,会把邱白、周洋、毛敦、巴进等文艺界带入影片,甚至用特写镜头来突出,秘密的"颠覆性"历史话语。以非政治化的方式重构鲁迅的形象,重新诠释鲁迅的思想,一方面体现在混乱、改革开放中,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解放运动和新启蒙文化运动,两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文化背景。

如果说纪录片《鲁迅传记》中对鲁迅的重构在呼应思想解放运动方面更为突出,那么《伤者》的小说改编则更生动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兴趣和"新启蒙"话语。在一次采访中,电影导演水花强调,改编的核心原则是忠实于原著,所以电影改编的小说其实是鲁迅思想的形象。影片贯穿始终以燕生内心独白的结构,讲述了五四风格的新青年反抗封建礼仪,勇敢追求人格解放和婚姻自由却没有做到的悲惨故事。2005年,《第四代》导演丁寅南执导的电影《鲁迅》上映,是唯一一部鲁迅传记片。影片选取了鲁迅人生历程中的三件大事,呈现了鲁迅反抗权力、支持年轻作家的故事。与1980年代的"新启蒙"话语相比,以鲁迅为代表的电影通过不断回归"五四"来讲述自己的合法性,重新诠释了自己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次元"顶流":数字时代鲁迅思想的亚文化重构

随着网络亚文化的兴起,随着文字、文字的写法和说,中学生"三怕"周澍人悄然成为次元"顶流",在B站等视频平台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据媒体统计,B台关于鲁迅的视频超过10000部,总播出次数近2亿次,点赞超过1000万部,是目前最受喜爱的年轻人作家。B站是一个在年轻人中颇具影响力的平台,通过对平台上发布的相关视频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对鲁迅及其思想的看法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思想内容的励志本质和生命。励志性包括"热血""高烧"等网络评价,鲁迅作品的具体表现脱胎于中国孩子的身份,自觉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民族命运相结合,展现出积极向上、为国家和国家繁荣而奋斗的精神。最突出的代表是《醒醒:中国孩子应该起来》这支视频,UP师傅将社会各界解读中国现状的片段剪辑在一起,视频的最后一帧是鲁迅的警句"愿中国青年摆脱空调,只要上去,就不用听自己沉迷的话语流了。能做事,能发出声音。有一个热,一个灯,所以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一点点光,不必等待火炬火,之后如果没有火炬火,我就是唯一的灯。该视频的画质、剪辑技巧等都相当粗糙,但获得了超过2800万的点击量和超过25万的画面,成为B站关于鲁迅播放最多的视频。评论区反映了强烈的历史和现实关注:有些人回顾来之不易的中国革命,民族觉醒的困难,有些人谈论贫困和国际形势......"之后,如果没有手电筒,我将成为幕布上唯一不断刷屏的光"。聚集在这里的网友是视频的"热血""高烧",而这首"热血"不仅包含了追求思想进步和与世界对话的"启蒙鲁迅",更可以看出拯救生存的画面,拯救了处于困境中的民族"革命鲁迅",也蕴含着国内外新时代格局变化背景下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表达。通过网络形象的表达,鲁迅逐渐成为次元的精神领袖,但与精神领袖的伟大岸上角色相伴的不是英雄世界,而是日常生活。所谓日常生活既指鲁迅的一生,也指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鲁迅教你如何"邋遢人""荀哥哥教你如何锤打'酒吧精'"干米人鲁迅"等视频内容,电视剧《觉醒时代》热播提供了丰富的鲁迅生活场景, 相关素材和视频片段成为B站网友二次创作素材。鲁迅的生活和思想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是相看的,一方面,鲁迅的形象因此"萌芽","可爱"鲁迅吸引了很多关注,网友们不断高喊"先生太可爱了",另一方面,卢迅的思想通过重新诠释更加丰富和现代。

二是表演技巧的浪漫化和数字化。表达的浪漫化意味着对鲁迅的作品、思想和图像的诗意呈现,其中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配乐诗歌、配乐图像混合剪切等极具感染力的方式为载体。上上大师鲁迅的散文诗集《杂草》在16首散文诗中以说唱演绎的形式,并用木刻版画交叉剪辑,郎朗口对原版音乐用程式化的印刷语言,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B站的视频获得了800多万的播出。有UP大师《觉醒时代》在鲁迅镜头和《上链》《Eutopia》等流行音乐混合剪辑,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镜头转换、场景调度、人物台词和动作,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视频中有网友在"如果世界倾泻,深渊在一旁, 我这一代人去世时以"觉醒岁月鲁迅"为下评价:"BGM高潮部分在一起,立刻流下了眼泪。"我们不是赢了吗?配乐、混音剪辑等作为浪漫风格的主要视听表达方式,在素材采集、录音混音、视频制作和上传等环节都离不开数字手段,所以可以说浪漫的鲁迅也是高度数字化的鲁迅。

鲁迅在数字时代的思想,通过对网络亚文化的诠释,与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产生共鸣。被二元誉为"顶级流"的鲁迅,扮演着其他明星偶像价值领导力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稻圈"混乱的背景下,凸显了其作为"清流"偶像的不可估价性。

(作者刘润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张慧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