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查尔斯▪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以14部巨著的突出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新时期,被后世尊为讽刺巨匠、语言大师、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前两日,笔者和大家一起品读了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三部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狄更斯的另一部杰作《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其成就超过了狄更斯其他的作品,狄更斯亲切地称其为自己“心中最宠爱的孩子”。该作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议会对人民的欺压和司法界的黑暗腐败。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以对比、夸张等修辞技巧塑造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典型人物。对于勤勤恳恳、老实本分的劳动者们,作者尤其给予了热情讴歌和诚恳赞扬。推销商米考伯,是狄更斯运用高超技巧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一位人物形象。
米考伯先生子女众多,生活负担沉重,时常挣不到佣金还负债累累。尽管如此,他周全的礼貌、得体的举止、文雅的谈吐、谦和的风度,以及与太太之间的忠诚和恩爱却始终不变。米考伯夫妇俩常常因为经济拮据而嚎啕大哭,可是一转身,他们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来,重新对发家致富升起了信心。
狄更斯塑造米考伯这一人物形象的突破之处,并不在于真真切切地描绘出了下层民众捉襟见肘、穷困潦倒的具体情状,而在于创造了“米考伯”类的人物典型。如今,“micawberism”一词以“无远虑而老想走运的乐天主义”的解释,已进入每一部普通英语词典中,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狄更斯的语言塑造能力之强。
狄更斯的早期作品,大多是结构松散的“流浪汉传奇”,是凭借着灵感信笔挥洒的即兴创作。而《大卫▪科波菲尔》则是他的中期作品,全作更加注重艺术的分寸感和结构技巧。在第11章中,狄更斯把他的创作方法概括为“经验想象,糅合为一”。
在创作作品时,狄更斯并不拘泥于照搬或临摹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原有模式发挥想象力,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全新的创造。主人公身上的某些特点或经历,有时就取自作者本人的生活经验。
书中大卫幼年时跟母亲学习字母的情景,正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大卫在母亲改嫁后,于极端孤寂的环境中阅读的正是他本人在那个年龄段所读的书。母亲被折磨致死后,大卫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
然而,实事和小说大相径庭:狄更斯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一个“遗腹子”。当然,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有许多连接点,同时也就会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大卫▪科波菲尔》整部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狄更斯博爱、宽恕、慈悲的人道主义精神。裴果提、裴果提先生以及他的侄子哈姆等人,都具有诚实、善良、忠厚、正直的可贵品质,心灵纯洁而柔软。
当大卫被继父打得遍体鳞伤、浑身淤青之时,连亲生母亲也不敢前去看望他。裴果提这位热心肠的劳动妇女,偷偷在半夜里去好言安慰单独被锁在房间里的大卫。两人之间的对话十分感人,从此建立起无法言喻的深情。
有时候,陌生人的体贴关怀,甚至比冷漠的亲人所给予的尊重和关爱还多。每个人都和大卫▪科波菲尔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许多指点和帮助。对此,我们该怀着感恩之心,让这种温暖的力量传递到更广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