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太监安德海:我乃奉旨出京,谁敢杀我?丁宝桢:不好意思,我!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丁宝桢敢!鱼出现了,该收网了。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还真没到那分数上。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作者:历来现实

诛杀安德海的前一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因为助剿捻军驰援京畿,受到同治表彰,是少年皇帝面前的红人。

安德海,则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充当了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联络员,凭借立此大功,升至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把宝押注慈禧太后,鞍前马后不辞辛劳,很快,又出谋划策,配合慈禧兵不血刃解除了奕訢议政王一职,这下把奕訢给惹恼了,立誓除掉“这个奴才”。

知道了奕訢想法后,安德海开始也有些犯怵,毕竟人家是主子,自己是奴才,但凭借慈禧专宠,很快就把这份敬畏感抛到九霄云外。

得罪奕訢也就罢了,安德海后来又得罪了少年皇帝同治,连亲娘儿俩的关系也敢挑拨,安德海不可谓不是艺高人胆大。据说同治帝恨极安德海,自己捏了个小泥人,背后刻上安德海的大名,没事儿就气急败坏地用刀戳泥人儿,边戳边骂。

到了这个份儿上,安德海犹不收敛,继续高调做人,高调做事,敲锣打鼓娶进了一房名旦,“太监娶妻”这条大新闻一夜传遍北京大街小巷。

大太监安德海:我乃奉旨出京,谁敢杀我?丁宝桢:不好意思,我!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丁宝桢敢!鱼出现了,该收网了。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还真没到那分数上。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最左侧为安德海。

1869年,宫中筹备同治成婚大典,安德海也想借机出宫活动活动,趁机敛财,于是跟慈禧自请担纲皇帝龙袍采购任务,亲下江南,慈禧也没多想,答应了。

安德海这下可犯了大忌,顺治曾经颁布上谕,防止太监干政,第一条就是严禁太监出京,奉旨出京倒还好,可安德海自恃得到慈禧允许,但却忘记了开具并携带官方证明,所谓钦差出京,必须有“明降谕旨”,这样地方上才能搞好接待工作,手下兵士也必须凭借“传牌勘合”,地方上才能搞好供应工作。

或许安德海也知道规矩,但长期的持宠而娇已经让他很有些飘飘然,他安德海在京师跋扈惯了,谁敢查他证件不是?

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他怎么会知道安德海的手下都没带证件?

大太监安德海:我乃奉旨出京,谁敢杀我?丁宝桢:不好意思,我!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丁宝桢敢!鱼出现了,该收网了。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还真没到那分数上。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据说安德海伏诛后,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里记录,“闻丁抚入觐时,曾受当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谕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实有人訹之也。”

也就是说,丁宝桢事发前曾经进过京,得到过更上层的指示,是同治还是奕訢,赵烈文没做猜想,依据正常情况来看,后者可能性更大,议政王的光环是没了,但奕訢还担任着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属于权力中心,地方大员也还是他的直接管辖范围。

继续往深入猜测,安德海行前未必没考虑过办证,但肯定也是被奕訢搪塞支吾过去,甚至再追根溯源,安德海出京一事,没准儿也是奕訢找人撺掇的。

刚一进入山东境内的德州时,丁宝桢就盯上了安德海,后命人在泰安将安德海一行捕获,带到济南府。

丁宝桢为安德海拟就五桩大罪:

一、不用说了,太监不能出京;

二、没有明降谕旨;

三、没有传牌勘合;

四、所乘船只上有龙凤旗帜,这是皇家专用;

五、携带女优,不成体统。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密谕里说的很明白了,你丁宝桢能办就办,不能办也没关系,等安姓太监到了直隶境内,可以由曾国藩办他,那时候这功劳就不是你的了。

本身,丁宝桢也是一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清官,以敢于担当著称,恭亲王的军机处发来的密谕,又能保证了他不需要担负责任,那还等什么?

大太监安德海:我乃奉旨出京,谁敢杀我?丁宝桢:不好意思,我!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丁宝桢敢!鱼出现了,该收网了。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还真没到那分数上。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安德海再也傲娇不起来了,第二天,即被验明正身,就地正法。

有人会说,那时候慈禧太后不是权倾朝野么?那丁宝桢岂不是与虎谋皮,成为慈禧太后的眼中钉,难道不想活了?

首先这安德海是民愤太大,闻听这家伙一死,全国各地官僚恨不能纷纷发来贺电,慈禧也都看在了眼里,这只能说安德海得罪人太多了,人既然已经死了,慈禧也会审时度势,不会意气用事。

第二,慈禧其时还称不上权倾朝野,慈安皇太后虽然不太爱管事,但毕竟是两宫听政,名义上,慈安才是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也支持安德海伏法一事,慈禧表面上也不能反驳。

第三,那当然还得怪安德海太大意,没办好手续,头脑发热,挖个坑就敢跳,在宫内耀武扬威习惯了,还真以为朝臣都敢怒不敢言,敢言也白言,他是真没敢想自己能被处死,死也死得“名正言顺”,丁宝桢执行的没毛病!

第四,慈禧知道,这事有奕訢的参与,这时候的奕訢,仍然身处权力中心,慈禧并没有替换掉他的想法。

最后,丁宝桢的确一片赤诚,当官当的坦坦荡荡,于公,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于私,两袖清风乐善好施,他死后,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留出来,慈禧也都看在眼里,感念在心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