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在参加紫光阁的总理会议时,突然告假,他说:“非常抱歉,我急着参加外交部的一个活动。”
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对张爱萍点点头,表示同意他的告假,张爱萍见周恩来未生气,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正当他要走的时候,周恩来却拦住了他,并用手指了指他的口袋说道:“保密无小事。”
张爱萍听到这句话后,忙将身上的口袋摸了个遍,在确定无任何东西后,才被周总理放出了会议室。那么,周恩来为何要搜张爱萍的口袋?他话中所指的保密,究竟指什么?

张爱萍
张爱萍是我国的开国上将,战功赫赫、功勋卓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着他是个只会打仗的将军,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张爱萍说比起带兵打仗来说,自己更喜欢主持国防科技工作,带领着科学家研制原子弹。
1960年,苏联将留在中国的原子弹专家给撤走了,在这之后,我国的原子弹研发陷入到了困境,面对这一情况,张爱萍深深感受到了求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
在苏联专家走后,仿制P—2型导弹的发射试验进入到了停滞阶段,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张爱萍为了改变这一窘境,组建了一个12人试验委员会小组,他告诉小组成员:“苏联专家走了,但我们的实验还要继续进行,研究了这么多年的成果,不能轻易的放弃。”
张爱萍的一番话,极大的鼓舞了小组成员,在这之后,小组成员卯足了劲准备发射试验,天天工作到半夜才休息。
在张爱萍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在看到发射成功的那一刻,张爱萍激动的说道:“这次,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射了对地导弹,下次,中国也会凭自己的实力研究出原子弹。”
1961年,中央发布了“加强原子能建设的若干问题”文件,并在该文件中强调要自力更生,突破核技术关卡,张爱萍看着这份文件,开心笑了起来,但高兴过后,张爱萍又生出了一股担忧。
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农田的连年自然灾害,更是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危机,再加上研究核工程的重点地方,都在偏远的西北地区,所以就导致了物资的供应短缺,张爱萍担心,原子弹的研究工程,会因此暂时停歇。
不久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中央的干部们围绕着“继续研究”和“暂停研究”议论纷纷,张爱萍在会上坚决的说道:“核武器研究工程,一刻都不能停歇,这点困难算什么,我们就算是把衣服、裤子卖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聂荣臻听后赞同的点点头,他向在座的干部解释了下目前的进展,并表示继续搞下去的话,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聂荣臻刚说完,就有人开始了反驳,他们认为苏联专家走后,中国要突破技术难关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不如先发展经济,将经济稳定下来再说。
会议开了近一个小时,双方各执一词,始终没有讨论出结果,最后,毛泽东下了个论断:“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就先不确定是否下马和上马,让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同志去调查一番,如果结果乐观,我们就勒紧裤腰带研发原子弹。”
张爱萍听后,向在座的各位保证道:“我马上展开调查。”
1961年10月9日,张爱萍在二机部副部长刘杰的陪同下,正式开始对我国的原子弹情况展开调查,为了查清中国研究原子弹究竟进展如何,他们跑遍了二机部的所有部属进行考察,张爱萍是个不懂行的人,为了能够透彻的了解这些东西,每到一个部门,就会虚心的请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情况。
除了听别人讲解外,张爱萍也会对他们提出问题,比如:这一项目的从事都具备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解决问题后,又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张爱萍的疑惑一一解答,而这些问题的解答,也使张爱萍充分了解到了研究的进度,在调查结束后,张爱萍总结了一份问题报告,并将其呈递给了中央军委,请求他们做决定。
张爱萍在报告中写道:“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的原子能建设工业总体来说,情况还是良好的,并且各部门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只要组织的好,继续研究下去,在1964年制成核武器和进行核爆炸试验是有极大可能实现的。”
钱三强
在张爱萍上交报告后不久,中央更下定了决心要研发原子弹的心,为了尽早研究出这个‘大炮仗’,1962年,张爱萍特意面见了钱三强和二机部九局的领导。
在会见时,张爱萍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们二机部制定了一个两年规划,按照我们的计划,1964或1965年,我们将研制出原子弹,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钱三强发表言论:“张主任要知道,原子弹的试验是极为复杂的,建设核试验靶场更是需要很强的技术力量支撑,既然国家打算尽早研究制成,那这项工程就不能拖延.......”
经过一番探讨了,张爱萍也大致了解了情况,他向钱三强他们保证,政府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准备工作,在谈话的最后,钱三强向张爱萍推荐了一个人。
钱三强说:“我知道国家缺组织核靶场建设试验的人才,所以向你们推荐一个人,这人是江苏的物理学家程开甲,他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便回到了祖国做建设。”
张爱萍听后,激动的握住了钱三强的双手:“真是太感谢您了。”
不久后,程开甲便收到了调令,在面见张爱萍时,还没等他开口,张爱萍便热情地走上前与之握手:“你就是程开甲啊,钱三强主任极力向我推荐你,你是一名了不起的爱国科学家,以后,试验靶场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除了程开甲外,在国家“制造原子弹,攻克技术难关”的号召下,还有大批的爱国科学家隐姓埋名,加入到了研究工作中,比如邓稼先、郭永怀......,他们的加入,使中国原子弹的研究进度取得了飞速的进展,而这也是原子弹能顺利研制成功的原因之一。
1964年,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入到了尾声,到了这年中旬,我国连试爆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就绪了,就等着原子弹试爆了。
在这关键时刻,谁都不想出差错,中央更是下死命令规定,所有的一切都要对外保密,并且不准携带任何有关核试验的资料。
周总理(图1)
9月23日,张爱萍来到了北京三座门会议室,聆听核试验时间的决定,在这次会议上,他说:“根据气象预测,10月有四个好天气,所以我们试验的时间可能会定在20天以后......”
说完这些,周恩来则再次强调了保密纪律,他严肃的说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们就不要写任何的信件了,更不要用私人电话打电话,然后,也别与家人联系了,拿我举例子,我的妻子邓颖超同志,虽然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但我却始终没向她透露任何信息。”
会议结束后,张爱萍根据周恩来的发言,紧急地召开了一场会议,在经过反复的商讨后,他们制定了一套保密规则,并决定未来的一月里,只用密语交流原子弹工作。
他们将原子弹称为“邱小姐”,并将塔架称作“梳妆台”,起爆前的接雷管则称作“梳辫子”。
这年10月初,试爆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核试验场的各单位都进入到了“临战状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周恩来在北京紫光阁再次召开会议。
作为核试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张爱萍丝毫不敢懈怠,他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厅,就为了听取周总理的报告,周恩来见人到齐后,用严肃的语气强调道:“同志们,我不止一次开会强调核试爆的重要性了,你们回到各单位后,需要再做检查,核试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说完这些,周恩来让在座的干部一一汇报最近的情况,轮到张爱萍汇报时,张爱萍说:“近几天,我都守在气象站,每天都要了解10月每天的天气情况,一旦发生改变就要记录下来,而且我还分析了风向的问题,因为原子弹试爆成功后,会放射出许多核辐射污染物,恰巧我们的发射场地,紧挨着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个风向向东或无风的天气。”
周恩来听后,赞赏地点了点头,他告诉张爱萍:“你是主要主持这项工作的,这方面你要多上心,多与气象专家探讨探讨。”
张爱萍保证道:“总理放心,原子弹试爆事关重大,我一定不会出任何差错。”
听完所有人的汇报后,周恩来做了一番总结,并继续强调保密纪律问题,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张爱萍看了看手中的表,他心中猛地一惊,忽然想起来还有个外事活动。
周总理(图2)
因为会议的重点内容已经进行完了,所以张爱萍打了个报告,起身向周恩来告假:“非常抱歉,我急着参加外交部的一个活动,会议只能参加到这里了。”
周恩来朝着张爱萍点点头,示意他出去,张爱萍得到指示后,立马拿起椅子上的衣服,穿衣向门口的方向走去。
还没走几步,周恩来急匆匆的拦到了他前面,并指了指他衣中的口袋说道:“保密无小事,你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装和原子弹信息相关的纸条。”
张爱萍恍然大悟地拍了拍脑袋,随后将上衣和裤子的口袋搜了个遍,口袋中空空如也,并无任何东西,周恩来见此,笑着说道:“行了,张爱萍同志,你可以走了。”
出了会议室后,张爱萍感慨的说道:“多亏总理提醒我,不然我就忘了这项工作了,临近原子弹试爆的特殊时期,如果我这个主要负责人都不遵守纪律,那还成什么样。”
参加完这场会议,张爱萍更是时刻不敢懈怠,为了能确保原子弹试爆成功,他将气象局的知名专家全都召集到了一起,讨论原子弹试爆的日子,经过多维度的分析,专家一致认为15日、16日是试爆的好天气。
就在张爱萍头疼该选哪天试爆时,气象站的一名预报员监测到14日晚有大风,所以,张爱萍便将试爆日期确定为了10月16日。
15日晚上半夜两点钟,张爱萍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又巡视了一圈,在看到工作人员宿舍灯火通明时,张爱萍走了进去,他问道:“怎么还不睡觉?”
文工团团长郝作非说道:“首长,和你一样啊,激动,睡不着。”
张爱萍说:“这像什么话,快去睡觉,不养足精神怎么见证原子弹的试爆?”
郝作非:“是!一切听首长的。”
张爱萍看着宿舍熄灯后,安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但回去后的他却一夜未眠。
16日14时30分,张爱萍走入距离爆炸中心60公里远的白云岗观察所,周总理和张爱萍同时守在电话机的旁边,等待着试爆的结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5时,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升在空中,张爱萍激动的看着这一幕,立即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他告诉周总理:“邱小姐在梳妆台,已梳好了辫子。”
这一刻,电话两端的人,纷纷激动不已,心中更是感慨万千,自这刻起,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不靠任何人的帮助,依旧能创造奇迹,研究出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