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孤独的美食家》出了特别版“盛夏的东北・宫城出差篇”,牛舌套餐闪亮登场了~
片中仙台这家店料理牛舌方式是铁网炙烤。感觉只是加粗盐调味就会很美味的样子。
五郎尝试了牛舌裹饭、拌饭、沾山药泥、撒黑胡椒等多种吃法,得出的结论是,“全都配一脸”啊。叔吃得小脸汗津津、红扑扑,连手指都不由自主的画圈圈了。
据说,牛舌之于仙台,相当于烤鸭之于北京,可见吃货五郎轻易“缴械”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会吃牛舌的可不止日本人呐。
民国著名吃货汪曾祺老爷子曾求学于西南联大,几年的云南米菜洗淘下来,颇得其中真味。
在《昆明菜》一文中,他谈到吃到了平生所遇最好吃的牛,而作为特殊部位的牛舌在当地不仅会分开来卖,还有个雅致的称谓,谓之“撩青”,他揣测是因牛吃青草,是用舌头撩进嘴里,固有此号。
这里的牛羊肉大多是上汤的,而“撩青”也不例外。
因昆明牛肉馆用的牛都是小黄牛,老牛、废牛是不用的,想来那小黄牛的舌头一定也特别的爽嫩。
与汪老爷同年出生的大才女张爱玲也对牛舌青眼有加,在她早期成名短篇之一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就和姑妈一同默默分食过冷牛舌,舌头本是口中器官,有着学舌的本意,张在此时让两个亦敌亦友的女性同食此菜肴,不是没有深意的。而照当时小说设定的情节,她们吃得应该西餐的冷盘做法了。
西餐中的牛舌还有种有趣的吃法,是美食家蔡澜先生提到的英式“烚蛋”,也叫“宾尼狄蛋 Egg Benedict”。是将英国圆面包切片,烤脆。用牛油炒菠菜,加盐和胡椒,熟后取出置于面包旁,以剩下的牛油煎一片牛舌头,放在面包上。再把蛋从滚水中捞起,去除水份,放在牛舌上。
不知这是否就是“牛舌汉堡”?
舌这种食材本身的肉质就细腻丰腴,爽嫩弹牙,且越嚼越香,因此不论煎或烤,只要掌握火候,都是难得的美食。但,除去这种“简单粗暴”的烹制方式,从古至今,更多人奉行“慢工出细活”,他们耐住性子,忍着口水,贡献了一道道“隽永版”牛舌宴。
《随园食单·杂牲单》载,“牛舌最佳。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煨。亦有冬腌风干者,隔年而食之,极似好火腿。”与肉同烹,舌吸收了肉汁的香味,却没有肉的肥腻。且当年吃有的是鲜香四溢,隔年吃肉质强韧滋味更足,能媲美好火腿肉,用时间和精力慢慢伺候,最大限度发挥出了食材的美味。
而在电影《桃姐》中,牛舌也享受了这样的高级别待遇,刘德华饰演的少爷Roger离美回港,与叶德娴饰演的老家仆桃姐短暂独处,提出好久没吃过牛舌,桃姐嘴上抱怨“很久没吃就不要吃了”,但还是去菜场精心选了牛舌回料理。下油,搁蒜片、姜片、八角、大料、桂皮、草果、葱段……配好的料,再将一整条牛舌没入,大火换小火,耗时费工至极。
刚做好,桃姐便中风、住院。
此后的某日,Roger的几位老友到家里打牌,朋友饿了,便去翻冰箱,找出桃姐中风前做的卤水牛舌,上锅蒸热,刷酱汁,切片,不到半顷,盘子就见底,几个中年人连牛舌尖也得抢食如孩童。
吃毕,大家便忆起儿时来Roger家做客,桃姐总要将一道道拿手菜向外端,蛋白蒸蟹、八宝鸭……大家兴奋起来,给正在养老院里打麻将的桃姐打电话,桃姐依次喊出这些年轻人的名字,开心地笑起来。
惦念是人情间的羁绊。我们育于这羁绊中,享它恩赐,受它摆控。但终于太多事说不出,讲不明。
只能甘心情愿为你卤一道好菜,你吃过,也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