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會說話的鹵牛舌最深情

最近《孤獨的美食家》出了特别版“盛夏的東北・宮城出差篇”,牛舌套餐閃亮登場了~

片中仙台這家店料理牛舌方式是鐵網炙烤。感覺隻是加粗鹽調味就會很美味的樣子。

五郎嘗試了牛舌裹飯、拌飯、沾山藥泥、撒黑胡椒等多種吃法,得出的結論是,“全都配一臉”啊。叔吃得小臉汗津津、紅撲撲,連手指都不由自主的畫圈圈了。

據說,牛舌之于仙台,相當于烤鴨之于北京,可見吃貨五郎輕易“繳械”也是有道理的。

不會說話的鹵牛舌最深情

不過會吃牛舌的可不止日本人呐。

民國著名吃貨汪曾祺老爺子曾求學于西南聯大,幾年的雲南米菜洗淘下來,頗得其中真味。

在《昆明菜》一文中,他談到吃到了平生所遇最好吃的牛,而作為特殊部位的牛舌在當地不僅會分開來賣,還有個雅緻的稱謂,謂之“撩青”,他揣測是因牛吃青草,是用舌頭撩進嘴裡,固有此号。

這裡的牛羊肉大多是上湯的,而“撩青”也不例外。

因昆明牛肉館用的牛都是小黃牛,老牛、廢牛是不用的,想來那小黃牛的舌頭一定也特别的爽嫩。

與汪老爺同年出生的大才女張愛玲也對牛舌青眼有加,在她早期成名短篇之一的《沉香屑——第一爐香》中,葛薇龍就和姑媽一同默默分食過冷牛舌,舌頭本是口中器官,有着學舌的本意,張在此時讓兩個亦敵亦友的女性同食此菜肴,不是沒有深意的。而照當時小說設定的情節,她們吃得應該西餐的冷盤做法了。

不會說話的鹵牛舌最深情

西餐中的牛舌還有種有趣的吃法,是美食家蔡瀾先生提到的英式“烚蛋”,也叫“賓尼狄蛋 Egg Benedict”。是将英國圓面包切片,烤脆。用牛油炒菠菜,加鹽和胡椒,熟後取出置于面包旁,以剩下的牛油煎一片牛舌頭,放在面包上。再把蛋從滾水中撈起,去除水份,放在牛舌上。

不知這是否就是“牛舌漢堡”?

舌這種食材本身的肉質就細膩豐腴,爽嫩彈牙,且越嚼越香,是以不論煎或烤,隻要掌握火候,都是難得的美食。但,除去這種“簡單粗暴”的烹制方式,從古至今,更多人奉行“慢工出細活”,他們耐住性子,忍着口水,貢獻了一道道“隽永版”牛舌宴。

《随園食單·雜牲單》載,“牛舌最佳。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煨。亦有冬腌風幹者,隔年而食之,極似好火腿。”與肉同烹,舌吸收了肉汁的香味,卻沒有肉的肥膩。且當年吃有的是鮮香四溢,隔年吃肉質強韌滋味更足,能媲美好火腿肉,用時間和精力慢慢伺候,最大限度發揮出了食材的美味。

而在電影《桃姐》中,牛舌也享受了這樣的進階别待遇,劉德華飾演的少爺Roger離美回港,與葉德娴飾演的老家仆桃姐短暫獨處,提出好久沒吃過牛舌,桃姐嘴上抱怨“很久沒吃就不要吃了”,但還是去菜場精心選了牛舌回料理。下油,擱蒜片、姜片、八角、大料、桂皮、草果、蔥段……配好的料,再将一整條牛舌沒入,大火換小火,耗時費工至極。

不會說話的鹵牛舌最深情

剛做好,桃姐便中風、住院。

此後的某日,Roger的幾位老友到家裡打牌,朋友餓了,便去翻冰箱,找出桃姐中風前做的鹵水牛舌,上鍋蒸熱,刷醬汁,切片,不到半頃,盤子就見底,幾個中年人連牛舌尖也得搶食如孩童。

吃畢,大家便憶起兒時來Roger家做客,桃姐總要将一道道拿手菜向外端,蛋白蒸蟹、八寶鴨……大家興奮起來,給正在養老院裡打麻将的桃姐打電話,桃姐依次喊出這些年輕人的名字,開心地笑起來。

惦念是人情間的羁絆。我們育于這羁絆中,享它恩賜,受它擺控。但終于太多事說不出,講不明。

隻能甘心情願為你鹵一道好菜,你吃過,也就懂了。

不會說話的鹵牛舌最深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