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如此评价包拯:“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纵观历朝历代,名臣将相辈出,若属这其中家喻户晓的,有着“青天”之称的包拯可称一二。作为一代名相,他刚正不阿,直言善断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事实上,后世人眼中为官刚正不阿的包拯,看似一生为民判案无数,但实际上这位大清官有史可查的审案断案的故事却是极少的。在《宋史》中有载的案件亦是只有一个,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割牛舌案。且看牛舌案发,包公要如何以待?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一、牛舌案发,包公如何以待

包拯,字希仁,宋朝时期的庐州合肥人。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拯中进士,后因父母缘故,他在此后的十年中皆无法外出为官。直到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时,包拯父母去世丁忧的三年后,包拯才开始外出做官。

从嘉佑元年(1056年)到嘉佑三年,包拯任开封知府,是“开封府尹包大人”的缘来,牛舌一案便是此期间的一桩“惊天大案”。

《宋史》中对这个案子的记载极为简短——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寥寥几语中还无法领会到包公的判案能力,接下来便来一一分析情节。

时间发生在包拯任天长县县令的一年秋天,秋天是农忙收货的时节,农民们都在忙着收割庄稼。但在有一天的白日,却是有人敲响了衙门的击鼓,一桩案子缓缓拉开了序幕。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彼时,包拯正在处理繁忙的公务,在听到有人击鼓喊冤后便命衙役们将击鼓鸣冤的人带到上公堂。包拯一看,原谅是一个农夫,这个农夫一见到包大人便立刻跪下哭喊道:"包大人求您给草民做主!有人想置小人于死地,小人冤枉啊!"包拯看到此种情形后,立刻发声止住了农夫的喊叫声,道:"你有什么冤屈就从实招来,本官定为你做主。”

原来,这位农夫的牛不知怎地被割了舌头,这牛没了舌头如何能够进食呢?离死也就不远了,农夫才急得不行,找上了赫赫大名的包大人。且看包大人如何处理这个案子呢?

二、惊奇断案,水落石出

包拯思虑了片刻后,便让农夫回到家中把牛杀了之后去卖钱。彼时的农夫并不能理解包大人的做法,但不理解归不理解,为了活命,农夫还是按照包大人的办法去做了。

为何说是为了活命呢?因为在宋朝时期,朝廷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是禁止私人宰杀牛的,若是没有官府允许,私自杀牛是触犯法律的死罪的。这也是为何农夫的牛被割了舌头之后如此着急的原因了。

后来,农夫回到家中之后就连忙将牛给杀了,并带着杀好的牛肉出去卖。农夫的生意很是不错,很快就将肉都卖了出去。而就在此时,有一个人到衙门报案了,称:农夫私自杀牛犯罪了。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包拯却大声质问他道:“你与农夫是何愁何怨?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头?”

那告状的人听了之后可谓是大惊失色,彼时的他还不知道为何包拯怎么突然就将他判定为凶手。也许是出于做贼心虚的缘故,凶手当下就急急忙忙地磕头服罪了,当场就被包拯便依法处罚了。

那么包拯是如何分析这个案件呢?

首先就凶手来揭发农夫的行为看,可见这两人是有私怨的,因为他希望官府可以将农夫绳之以法。

那么他之所以能够在农夫杀牛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报案,完全不需要去证实一下,就是因为他是知道农夫的牛没了舌头,故而认为农夫将牛杀死了。但农夫并没有将耕牛没了舌头的事情宣扬,凶手的自作聪明反而是让他露出了马脚。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事实上,在包拯在知道牛没了牛舌之时就应该明白了割牛舌的人的真正意图并不是牛,而是为了养牛的农夫。因为割掉了牛舌头的牛是无法继续耕田的,所以农夫要么是让牛饿死,要么就是把牛杀掉。

农夫要是把牛杀掉就正好是中了割牛舌人的圈套,凶手自然会有下一步的动作。因此,包拯一开始就看穿了凶手的意图,于是才将计就计,让农夫杀牛引出凶手。而来官府报官的那人便是割牛舌的凶手,真相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

刚刚也说了农夫是有两个选择的,如果农夫没有杀牛而是看着牛死,到时候官府来查,那么必然惊扰割牛舌者,破案就不那么容易了。凶手自以为自己的计划完美,却不想背包拯一眼看穿,使出了这样一招心理战,最终引蛇出洞成功了。

不可否认,这个牛舌案若是在现代社会中,绝对是一件小案子,有许多高明的方法去侦破,但在千年前的宋朝时期,就当时的线索来看,这个案件能够如此迅速侦破可谓是十分厉害的了。由此也可见包拯的断案能力是十分出众的,以小见大,这个“包青天”的名声也绝非虚名。

事实上,历史之所以没有过多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是因为他的政绩更多是为官上,一个敢于直言不讳的清官。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三、严肃清廉,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的清廉正直之名可谓众所周知,仅以几个事迹来一领包公的风采。

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彼时四十二岁的包拯被提拔为了大理寺丞、知端州。在宋朝时期,端州噢特产端砚可谓是宋朝士大夫最为珍爱的雅器,故而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贡砚”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此外,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关系,还常常加征百姓几十倍的数量去贿赂权贵。

如此一来,百姓们的负担可谓是十分巨大的。积年累月,这个做法仿若成了当地的默认规则,直到包拯上任。彼时的包拯在了解了这一事情之后,不忍百姓负担,不愿官场腐败,于是下令只按朝廷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都不准私自加码,违者必然重罚,这个乱象就此打住,百姓负担逐渐减轻。

三年后,包拯因“端砚事件”有功而被皇帝任命为监察御史,所谓的监察就好负责监察百官的行为。这个官职实际上是非常不讨好的,既没有多少实权,还极为容易得罪权贵。但对于包拯来说,却是他为百姓发声的机会。

在此期间,他也做出了许多的正直发声,诸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求和西夏;代表大宋出使契丹……

最能体现包拯公正不阿的莫过于在党争问题上。彼时,当范仲淹在朝廷中掀起“庆历新政”热潮时,朝廷官员纷纷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另一派则是对立的保守派。而此时的包拯不过是一个初入中央的小官,而且让包拯做到监察御史位子上的还是保守派的王拱臣。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起初,包拯弹劾了改革派的弊端,使得保守派一片叫好。等到范仲淹罢相离京,新政失败后,包拯却又以一篇《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文章,文中大谈了范仲淹用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的利以及维持下去的观点。如此一来,包拯可谓是将两个党派都给得罪了。

但这也最能体现包拯公正廉洁的禀性,从不伪辞色悦人,也从不一生不结党营私,只为百姓,为国家而发声的一位官员。

小结

毋庸置疑,包拯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家喻户晓的古代官员,人们对他的评价亦是超前的高,一度还有神化的倾向。而人们对他的推崇并非只是对他的能力和品质的认可,更是寄托了黎民百姓想要清官治世的呼吁,是人民对秉公执法的精神诉求。

故而可见,这是百姓“处江湖之远”的一种需求,朝廷远离,唯有地方的父母官的清廉是真正关系着民众的幸福。这也是为何包拯会以这样一个“判官”形象留存后世的原因。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前人的教训是今人的经验,多少贪官污吏背上污名,流芳百世的唯有清廉正直者,只有官员清正廉洁,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盛强大。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