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50个古代女人是怎么搞定男人的——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家庭层面,男性地位总要高于女性,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如果家中没有男丁,不但无法保障农业生产,还会受人耻笑,甚至遭人欺辱。中国上古时期,卜辞中就有“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所以在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中,女儿再多也不如一个儿子。二千多年的西汉,一个叫做淳于意的医生曾说类似的话,但她小女儿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句话,她的名字叫做缇萦(tí yíng)。

缇萦,复姓淳于,西汉临淄人,名医淳于意之女。淳于意早年做官,后来弃官行医,醉心于医道,救死扶伤,深受百姓爱戴。有一当地豪强邀他做家庭医生,淳于意不愿担任,遭到豪强报复,淳于意被押解到长安受肉刑。幼女缇萦不忍父亲含冤受苦,便一同前往,一路上悉心照料,并上书汉文帝,为其父鸣冤,并自愿代父受刑。汉文帝深受感动,宽免了淳于意,并废除了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列女传》等典籍。

150个古代女人是怎么搞定男人的——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原先是淄(zī)博的一名小吏,担任过太仓长,负责管理粮仓。但是淳于意却酷爱医术,从小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所以他一边工作一边学医。公乘阳庆是当地名医,已过古稀之年,曾著有《黄帝扁鹊脉书》,是中医脉案之宗。但是苦于没人能够继承他的医术,于是淳于意辞去官职,拜他为师,公乘阳庆将毕生所学全部倾囊相授,只用三年,淳于意便成为一方名医。许多人都来找他治病,有穷人,有富人,甚至还有王公贵族,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却都被淳于意回绝,因为他要治的是全天下人的病。有一地方豪强几次三番邀请淳于意做府中的家庭医生,都被淳于意婉拒,豪强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对淳于意怀恨在心,发誓要教训淳于意。淳于意做太仓长时,有一年灾荒,由于家中孩子较多,粮食不够吃,孩子们饿的哇哇直叫,他情急之下偷拿了仓中的粮食,因为斤两不多,没有被人揭发。后来,豪强买通县官,翻出陈年旧账,按照大汉律法,淳于意被判肉刑,要押解到都城长安受刑。

肉刑,包括括黥(qíng 刺面并着墨)、劓(yì 割鼻)、刖(yuè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五种刑罚。从夏朝开始一直沿用到西汉初期。汉初的肉刑有黥 、劓、斩(左右趾)三类, 无论使用其中的哪一类刑罚,伤害都将伴随受刑者的一生。押解上京的那一天,淳于意身上带了沉重的镣铐,锁在一个狭小的囚车中,神情憔悴,脸上露出无尽的悲伤。他的五个女儿为他送别,看到父亲这般模样,一个个潸然泪下。淳于意看着她们,既心疼,又无奈,他发出感慨:“生女不生男,关键时刻没有一个管用的。”几个女儿们听完后,面面相觑,然后哭得更加悲伤。只有小女儿缇萦止住哭声,陷入了沉思。父亲说这样话,也怨不得父亲,自古以来,无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哪一件事不是男人在掌控?若是父亲有儿子,仇家怕儿子寻仇,也许就不会对父亲贸然加害;如实家中有个兄弟,呈现在父亲面前的就不会只有几个姐姐们的哭声,哥哥弟弟或许正在安慰父亲,商议着怎样帮父亲躲过难关。于是缇萦决定,要跟父亲一同去京城,一路陪伴父亲,为父亲鸣不平。

150个古代女人是怎么搞定男人的——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于是,她伴随父亲走了一段艰难的囚徒之旅。缇萦一路上风餐露宿,忍受差役的白眼,父亲可怜自己的小女儿,劝她回去,缇萦反而安慰父亲,说事情一定会有转机。就这样,他们患难与共,彼此安慰,建立了更加亲密的感情。抵达京城后,父亲被收押到了监牢,缇萦四处为父亲鸣不平。眼看着行肉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自己还是一无所获。缇萦悲从心来,一边流泪一边写道:“父亲淳于意做官时,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正,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的犯人感到悲痛,他们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他们想要洗心革面,也再没有办法了。所以我愿意一生为婢,抵消父亲的罪过,让他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走投无路的缇萦决定告御状,她要将这封申诉书呈给当朝天子——汉文帝刘恒。但是皇帝哪里是那么好见的?经过多次的求情,终于有好心的官差告诉她,最近皇帝会外出打猎。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一个弱女子要想犯颜拦驾上书救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不成功,惟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但是缇萦不怕,她早已把性命抛之脑后,就等着龙辇(niǎn)出现的那一刻。

150个古代女人是怎么搞定男人的——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天早晨,当娇小柔弱、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高举状书出现在皇帝面前时,皇帝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心中生出了怜惜之情,立即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仁慈善良的汉文帝看过状书后,被缇萦冒死救父的精神所感动,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诏书:“我听说尧舜时无肉刑, 以特异的服饰象征五刑,以示耻辱,老百姓都不犯法,真是天下大治!如今法律规定了多种肉刑,仍然不能制止犯罪,这是谁的过错呢?这难道不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明吗?因为我不能教化百姓而致使愚民陷入罪刑,我很惭愧。《诗经》上说君子是万民的父母,如今百姓犯法,我没有教化他们却先对他们处刑,即使他们想改过也不可能了,我很可怜苍生。刑罚之酷以至于要斩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受刑者终身受苦受辱,这样的刑罚太残忍太痛苦,有伤仁德!这哪里是民之父母的本意!应当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来替代。”

肉刑自此被废。不久,淳于意出狱,汉文帝派人将父女二人送回老家。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传遍了乡里,传播了全国,成为了汉朝“孝道”的代言人。

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文帝更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曾经三年卧病在床,汉文帝不敢耽误上朝,在上朝之后便来照顾母亲,亲自熬药喂母亲,陪母亲聊天说话。晚上,母亲睡下后他才敢合眼,第二天继续上朝。在二十四孝当中,汉文帝位居孝子排行榜第二名。汉文帝同时又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小时侯的汉文帝见证过吕后的残暴统治,看见过百姓的疾苦,再加上母亲薄太后一直的教导,所以即位之处,汉文帝便实行了一系列的仁政,在历史中素以“仁”著称,以至于后世帝王偶有“仁德之举”,便会被拿来与汉文帝相提并论。

缇萦救父的行为正好契合了汉文帝的“仁孝”思想,才会让汉文帝有更深的感触,为缇萦的孝心感动,为天下百姓所受的“肉刑”感到心痛。否则,肉刑的废除可能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正因为废除了肉刑,汉文帝在历代帝王、史学家以及老百姓心中,汉文帝仁君的形象才显得更加光辉,令后人膜拜。

150个古代女人是怎么搞定男人的——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救父的行为,也是对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的一种讽刺。几千年来,天下有那么多受肉刑的父亲,有那么多被溺爱的儿子,却没有一个像缇萦这样的,敢于执笔谏言,冒死救父。而与吕后、武后、慈禧太后这样的女主相比,缇萦没有强大的权力;与花木兰、梁红玉这样的女将相比,缇萦没有强大的武力;与巴寡妇清、俞大娘这样的女商人相比,缇萦没有强大的财力。但是,缇萦却有着一颗救父的诚心,一颗替父而死的决心,一颗令人感动的孝心。

两百年后,缇萦救父的影响力依然强大,东汉史学家班固专门为此创作了一首五言诗《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qióng qióng)。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què)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kuì)愦,不如一缇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