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缇萦救父对中国法制进程的影响

缇萦救父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缇萦是中国法制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父亲得罪权贵,蒙冤被判肉刑,她上书陈情,冒死向皇帝进言,痛陈肉刑之苦,愿为官婢替父受刑。她的孝行感动皇帝,汉文帝不仅宽免其父,而且废除了肉刑。

由于汉文帝采取的这一系列宽刑轻罚的措施,全国的风气为之一变。告发他人隐私的风俗得到了转变,议论他人的过失是一种耻辱。官员安心于政事,人民安居乐业,积蓄逐渐增多,人口逐渐增加。风俗习惯敦厚,法禁宽松,对于怀疑有犯罪行为的人从轻发落,刑事案件大大减少,以至于天下只审理四百件案子。用史家的话说:“有弃置刑法不用的风气。”不能不说这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奇迹,也是汉文帝刘恒对司法文明的一个推动。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父请命,不畏艰难,勇敢上书陈词,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