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味气韵,古人各有擅长之外,但是杜甫确实能够兼顾这几点。经常把这四点一起聚集在心中,偶然有一点感想,就一兴起并且回应了,因此他的诗单独能够超过一般诗人。后人不能把这四种放在心中,怎么能够学着写呢?
我偶然读到杜甫的《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这八句,感觉这首诗情意的深厚,伴随遇到的没有不够的地方,屈原和曹植,也就这是这样表达情意的罢了。“色与春庭暮”,“春庭”这两个字,能够包括许多颜色和光泽在其中,不细心的人恐怕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古今的诗人,首推曹植和《古诗十九首》为第一,陶渊明、阮籍、鲍照和左思其次,建安七子和六朝诗人又其次,只有杜甫能够兼顾并综合诗的内容与气脉,李白能够兼顾并综合诗的感情与韵味。只不过情韵之中有意气存在,意气之中也有情韵存在,不过是看其侧重于哪边罢了。在唐代以后的诗人,哪里有超过李杜二人的呢?
王安石的诗,黄庭坚认为学得是三谢,即谢安,谢灵运和谢朓。欧阳修说自己学的是李白和韩愈,但喜欢酣畅淋漓,又像是白居易。黄庭坚说自己学的是杜甫。苏轼学刘禹锡,学白居易,晚年又自称学陶渊明。这几位诗人学的,也都是应该学的。然而不一定非要学这几位,学这几位学的诗人也是可以的。这几位只有七言格律诗,有可学之处。学李白的诗只不过需要抬头学,就是要有豪迈,杜甫诗必须深钻,要炼字词句。在地面上流动的水没有比黄河更大的了,黄河的发源本来是星宿,所说的星宿,是因此很出众,学问这个领域,为什么单独不是这样呢?
诗歌产生的根源都原本来自于情感,喜怒哀乐而已。读古人的诗,开头情感很猛烈,但诗仍然含蓄收敛平和简易,不至于散漫没有节律,这就是学的越深入,修养就越醇厚。当今之人情感到了,笔立即就跟着到,像是在平地倒水,随着地势流动,丝毫没有收敛束缚,这是因为学的不够深入,因而不知道怎样修身养性罢了。
有的人说文学派别一定有源头,只是需要自己别具一格,才好。我认为“面目”二字,尚且不够确切,还需要有另一种浑厚的气,才能让它融合改变众多已存在的,这以后才能够独成一派。这是气,又各自随着各自的个性产生,不一定人人相同。去体会前人的诗就知晓了。
学习古诗最需要有力度,有力才坚,坚就像烈焰使人目眩,读到知觉得此人下笔有古人的气概,但不觉得是此人学习古诗得来的,这才是诗中好手。没有力度就会行文松弛,文章脉络也会散慢,拖泥带水,读来兴味索然,只是觉得某句话是从那里脱落的,某个字是以哪里偷来的,这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