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二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二

意味氣韻,古人各有擅長之外,但是杜甫确實能夠兼顧這幾點。經常把這四點一起聚集在心中,偶然有一點感想,就一興起并且回應了,是以他的詩單獨能夠超過一般詩人。後人不能把這四種放在心中,怎麼能夠學着寫呢?

我偶然讀到杜甫的《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這八句,感覺這首詩情意的深厚,伴随遇到的沒有不夠的地方,屈原和曹植,也就這是這樣表達情意的罷了。“色與春庭暮”,“春庭”這兩個字,能夠包括許多顔色和光澤在其中,不細心的人恐怕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二

古今的詩人,首推曹植和《古詩十九首》為第一,陶淵明、阮籍、鮑照和左思其次,建安七子和六朝詩人又其次,隻有杜甫能夠兼顧并綜合詩的内容與氣脈,李白能夠兼顧并綜合詩的感情與韻味。隻不過情韻之中有意氣存在,意氣之中也有情韻存在,不過是看其側重于哪邊罷了。在唐代以後的詩人,哪裡有超過李杜二人的呢?

王安石的詩,黃庭堅認為學得是三謝,即謝安,謝靈運和謝朓。歐陽修說自己學的是李白和韓愈,但喜歡酣暢淋漓,又像是白居易。黃庭堅說自己學的是杜甫。蘇轼學劉禹錫,學白居易,晚年又自稱學陶淵明。這幾位詩人學的,也都是應該學的。然而不一定非要學這幾位,學這幾位學的詩人也是可以的。這幾位隻有七言格律詩,有可學之處。學李白的詩隻不過需要擡頭學,就是要有豪邁,杜甫詩必須深鑽,要煉字詞句。在地面上流動的水沒有比黃河更大的了,黃河的發源本來是星宿,所說的星宿,是是以很出衆,學問這個領域,為什麼單獨不是這樣呢?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二

詩歌産生的根源都原本來自于情感,喜怒哀樂而已。讀古人的詩,開頭情感很猛烈,但詩仍然含蓄收斂平和簡易,不至于散漫沒有節律,這就是學的越深入,修養就越醇厚。當今之人情感到了,筆立即就跟着到,像是在平地倒水,随着地勢流動,絲毫沒有收斂束縛,這是因為學的不夠深入,因而不知道怎樣修身養性罷了。

有的人說文學派别一定有源頭,隻是需要自己别具一格,才好。我認為“面目”二字,尚且不夠确切,還需要有另一種渾厚的氣,才能讓它融合改變衆多已存在的,這以後才能夠獨成一派。這是氣,又各自随着各自的個性産生,不一定人人相同。去體會前人的詩就知曉了。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二

學習古詩最需要有力度,有力才堅,堅就像烈焰使人目眩,讀到知覺得此人下筆有古人的氣概,但不覺得是此人學習古詩得來的,這才是詩中好手。沒有力度就會行文松弛,文章脈絡也會散慢,拖泥帶水,讀來興味索然,隻是覺得某句話是從那裡脫落的,某個字是以哪裡偷來的,這就不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