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四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四

寫詩應緻力于完整地表意,表意不夠,詩就沒必要寫。常常讀到古樂府詩寫得好的,都有不盡的深意在心裡,寫下來就是文章,千年不朽壞。後世白白地用當時流行的筆調,描摹古代詩詞表面的和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讀來總不能吸人讀者的注意力,是由于缺少真情實感。唐代詩人的樂府詩,李白寫得最多,但他隻是借用樂府古題,搬過來表達自己的心意,甚至有和古詩絕然不像的地方,這是這些作品之是以好的地方。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四

詩到了極好的境界,非但不要求别人了解,也并不需要自己了解,難道自己真的不了解嗎?這就是不了解能了解的而已。初唐的五言古體,始于張九齡、陳子昂二人。張詩超過一半局限于描摹,自己的氣概隻發揮出兩三成,到了像雕琢詞句,本來他就很精通。張詩包含的内容很渾厚,揮發不可預測的變化,學習古人卻古為今用,絲毫不被古人所束縛。公正地評論古今詩人,從哪裡鑒别其高下優劣,比的隻是天真和靈秀之氣而已。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四

陸機詞雍容華麗,用詞秾麗,情态幽遠,本來就能夠打動讀者,可惜他的心意到達的,大半都隻是字面意思。陶淵明精勁靜細,出自自然,而後才到寫詩之一領域,隻有張九齡差不多可以相比。寫詩就像雕刻,刻深容易,刻淺就困難了。我每次去山上的寺廟,一起遊玩的人常常到路程的一半就止步了。我一定要達到山巅,剛開始是一路高歌,繼而是大聲喊叫,喊叫不能夠停止,就又放聲大哭,哭完了頓覺心中氣息才平和。隻是不知道接觸探究的是什麼,這難道不是杜甫說的“翻百憂”嗎?宋代詩人的七言格律體,很有值得看的地方。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四

辛卯年八月十一的晚上,有人做夢走進一公堂,四個角上坐的人,都戴着烏紗帽穿着紅袍子,隻有東北角的那人,兩邊額角有肉角長半寸有餘。我立在正中很害怕,心裡隐隐像知道此人是杜文貞,因而不敢有所請求。第二日告訴葉仲蘭,仲蘭說:“料想是高堅前後的心意造成的罷了。”有人曾經觀察石榴樹開的花秾麗,很能夠感動人,是以蔡邕用此花起興《翠鳥》詩,曹植用此花來起興《棄婦》詩,二人各自獨具匠心,一起都到好的構思。根據石榴花的顔色在看的人眼裡不盡相同,并且情感在心裡也更加悱恻。

讀清代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四

赤堇氏說:“琢磨各位先賢的正體,要像蜜蜂采集各種花的花蕊,釀造成蜂蜜,才是自己的。”詩人上色,要加上小兒用朱砂詞橫豎塗抹,身體本是青綠色,逐漸變成紅色。他的光彩從皮肉裡面透到頭面,而不是從外面塗抹上去的,才是他本身的顔色。韓愈的詠物詩,自古就說是高手,憑借雄健的筆力,酣暢淋漓地揮灑筆墨,本來就很明快活潑。到了像沉着冷靜,細緻入微,神形兼備,就隻有杜甫才能達到此境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