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贿赂就能把罪恶洗刷清吗?当鲁桓公非常高兴地把郜的大鼎运回鲁国,放进太庙时,臧哀伯义正词严的进谏,就表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注释 :
宋督 :宋国第11个国君戴公的曾孙名督,字华父。
孔氏 : 指孔父嘉,宋国第5个国君闵公的玄孙(4世孙),名嘉,字孔父。
公 : 宋殇公,名与夷。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会于稷 : 指当年三月,鲁桓公、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宋国稷邑集会。
成宋乱 : 使宋国动乱的局面平稳下来。成,平定。
赂 : 本指赠送财物,此处指贿赂。
立 : 使成立,有承认的意思。
华氏 : 指华父督。
先书 : 《春秋》先记载 “弑其君”。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 : “ 司马则然 。” 已杀孔父而弑杀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不堪命 : 不能忍受军赋和服兵役的命令。
宣言 : 这里指散步流言。
则 : 乃是,才是。
然 : 如此,指造成连续的战争。
庄公 : 指公子冯,穆公之子。
郜 : 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春秋初年或以前为宋国所灭,其大鼎遂为宋所有。
公 : 指鲁桓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 : “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綎、,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像,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戊申 : 据《春秋长历》,为四月九日。
君人者 : 君,统治。
昭德 : 显扬道德。
塞违 : 阻塞邪恶。
象 : 效仿。
诛 : 指责。
邪 : 作风不正,腐败。
宠赂 : 贪爱贿赂。
章 : 同彰,公开化。
昭违乱 : 宣扬邪恶悖乱。
因华父督看上了美艳的孔父妻想霸占其妻,而处心积虑的想除掉孔父。
恰逢宋国连年战争,民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华父督就制造舆论把民怨引到司马孔父嘉身上,利用民众的积怨公然杀了孔父,达到了霸占其妻的目的,其阴险、毒辣、凶残让人心惊胆寒。
然而华父督怕宋殇公大怒,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杀了,后把公子冯从郑国迎回来,立他为君,是庄公。
如此一来,郑国对华父督就有了好感。民众对华父督杀君之事随着时间慢慢淡忘。
他趁鲁、齐、陈、郑四国君在稷邑商讨如何平定宋国局势,他认准了国君们都是 “寡人好货 ” 这一心理,大肆贿赂,不惜献出宋国国宝,把四国国君一一打点周全。
于是,本应主持正义的国君们立刻转向华父督,而然鲁国的臧哀伯进谏直言,公道自在人心,臧哀伯两千余年前的谏言,至今读来,仍有史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