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賄賂就能把罪惡洗刷清嗎?當魯桓公非常高興地把郜的大鼎運回魯國,放進太廟時,臧哀伯義正詞嚴的進谏,就表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弑殇公。
注釋 :
宋督 :宋國第11個國君戴公的曾孫名督,字華父。
孔氏 : 指孔父嘉,宋國第5個國君闵公的玄孫(4世孫),名嘉,字孔父。
公 : 宋殇公,名與夷。
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于惡,故先書弑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
會于稷 : 指當年三月,魯桓公、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在宋國稷邑集會。
成宋亂 : 使宋國動亂的局面平穩下來。成,平定。
賂 : 本指贈送财物,此處指賄賂。
立 : 使成立,有承認的意思。
華氏 : 指華父督。
先書 : 《春秋》先記載 “弑其君”。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 : “ 司馬則然 。” 已殺孔父而弑殺殇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不堪命 : 不能忍受軍賦和服兵役的指令。
宣言 : 這裡指散步流言。
則 : 乃是,才是。
然 : 如此,指造成連續的戰争。
莊公 : 指公子馮,穆公之子。
郜 : 古國名,姬姓,始封之君為周文王之子,春秋初年或以前為宋國所滅,其大鼎遂為宋所有。
公 : 指魯桓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谏曰 : “ 君人者将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
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緻,粢食不鑿,昭其儉也。
衮、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綎、,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
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像,昭其物也。
钖、鸾、和、鈴,昭其聲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将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
戊申 : 據《春秋長曆》,為四月九日。
君人者 : 君,統治。
昭德 : 顯揚道德。
塞違 : 阻塞邪惡。
象 : 效仿。
誅 : 指責。
邪 : 作風不正,腐敗。
寵賂 : 貪愛賄賂。
章 : 同彰,公開化。
昭違亂 : 宣揚邪惡悖亂。
因華父督看上了美豔的孔父妻想霸占其妻,而處心積慮的想除掉孔父。
恰逢宋國連年戰争,群眾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華父督就制造輿論把民怨引到司馬孔父嘉身上,利用群眾的積怨公然殺了孔父,達到了霸占其妻的目的,其陰險、毒辣、兇殘讓人心驚膽寒。
然而華父督怕宋殇公大怒,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殺了,後把公子馮從鄭國迎回來,立他為君,是莊公。
如此一來,鄭國對華父督就有了好感。群眾對華父督殺君之事随着時間慢慢淡忘。
他趁魯、齊、陳、鄭四國君在稷邑商讨如何平定宋國局勢,他認準了國君們都是 “寡人好貨 ” 這一心理,大肆賄賂,不惜獻出宋國國寶,把四國國君一一打點周全。
于是,本應主持正義的國君們立刻轉向華父督,而然魯國的臧哀伯進谏直言,公道自在人心,臧哀伯兩千餘年前的谏言,至今讀來,仍有史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