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作者:雁小驴

咸丰五年十月,石达开经略江西开始,用王安定在《湘军记》中的话评价接下来的战果,那是“江西八府五十余县皆陷,存者惟南昌、广信、饶州、赣州、南安五郡”。

到了明年二月,正在石达开连连攻破江西各州府,势如破竹之际,湘军名将刘长佑率领2000多楚勇自湖南醴陵进至江西袁州府萍乡县黄花渡,开始了湖南援救江西的军事行动。

按说,两千多人就敢往石达开势力正炽的江西蹦跶,刘长佑分分钟要变刘短佑了。然而,百度一下可知,刘长佑活到了光绪十三年。光绪十三年?常凯申都离开娘胎了。可见刘长佑不仅没有变成刘短佑,还发展成为了刘长长长长长长长佑。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那么,刘长佑为何没有变成刘短佑呢?

那是因为江西境内游荡着大大小小的清妖游击队。

我们知道,石达开攻打江西各州府,除了吉安,都是在一天之内就拿下了府城。在清朝,州府和县城一般都建有城墙,官衙就设在城内。当石达开大军压境,摆在清朝地方官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A宁死不屈,与城池共存亡

B脚底抹油,弃城而逃

咸丰自然希望每一个清朝守土官都选A。如果城破,文官要身穿清朝官服端坐大堂,大骂长毛十八代祖宗,被骂急了眼的太平军活活砍死;武官要与敌人巷战,手刃数位长毛后,被杀急了眼的太平军活活砍死。

然而,谁的命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大部分守土官的选择都是B。于是,石达开大军顺顺利利进城,接管一切。

那么,逃走之后的清朝官员命运如何呢?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本来,按照大清律“主将不固守”一条,丢城弃地的守土官,为首问斩监候,从犯流配。然而,在咸丰年间,面对长毛大军,官员们心里想当大清的万古忠臣,但管不住下半身的两条腿,它们就是想跑啊!

跑的人多了,咸丰除了吹胡子瞪眼,抓几个倒霉鬼杀鸡儆猴外,只能接受了现实。

其实,咸丰完全不用伤心。守土官们的逃走,虽然不利于宣传忠君爱国,但对大清国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你想,在清朝,哪怕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也是威风八面,财源滚滚。而一个人若是爬上官位,都是下了天大本钱的。所以弃城而逃后,守土官们第一不想归隐田园粗茶淡饭,第二不想投靠长毛和泥腿子们兄弟相称,他们巴心巴肝想的是夺回失去的一切。

于是,守土官们纷纷转行,干起了游击队。

那么,这些清妖游击队平时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答曰:收集溃散的清军兵勇,发动当地群众反对太平天国,到邻省搬救兵,记变天账,等候皇帝派援军,然后共同反攻江西。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就这样,在石达开的江西,一支又一支的清妖游击队应运而生。大家跟我唱:

我们都是神枪手,

一百发子弹消灭一个长毛。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庐山高赣江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清妖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

有咸丰无数的好小弟。

没有吃,没有穿,

长毛不给我们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长毛不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我们清妖的。

石达开已经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逃到底。

众所周知,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大清国的游击队只学了头四个字,不过,也足够他们在石达开的“淫威”下保住小命了。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就这样,刘长佑一入江西省袁州府,清妖游击队立马找他接头。接头后,他们给刘长佑带路。刘长佑驻扎在黄花渡,想要进军江西腹地,需要先过河。于是,游击队派出人员,给刘长佑搭浮桥。过了河,游击队则跟在刘长佑的屁股后面,准备在刘长佑和太平军交战时,当义务拉拉队。

让我们看一看这支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袁州知府绍德、萍乡县知县万清、宜春县知县锡容、协副将蒋益辉。

我去,大清帝国江西省袁州府的领导班子几乎完整的保存着。

事实上,清朝官员坚守城池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他们之所以广为人知,给大众一种宁死不屈的错觉,不过是出自清帝国舆论机器的大力宣传。而弃城而逃,再组建游击队才是清朝广大官员面对太平天国时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般来说,干游击队的清妖,结局都不坏。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下面,小编就说一说面对太平天国军队,守土官们是怎样先保住性命,再官复原职的。

首先,太平军大军压境,守土官立马望风而逃。切记,一定要快。如果在太平军到来之前没跑掉,可就要宁死不屈了。随后,守土官们的上司,地方督抚就会向皇帝上报城池陷落的消息。俗话说,官官相护,在奏报中,督抚会竭力为守土官说好话。总之,守土官都不是主动跑的,他们原本是要杀身成仁,和城池共存亡,但架不住手下人不干,把他们硬扛了出来。当然,要保住逃走的守土官,光说这些是不够的。督抚会在奏报的最后强调,守土官虽然苟活,但都已经在敌占区开辟了反太平天国的第二战场,组建起游击队和长毛周旋。

我们知道,根据大清律“主将不固守”之条,弃城而逃者,为首的要斩监候,从犯要流配,但面对太平天国,跑的人已经多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于是,看到督抚的奏报,皇帝一般会下一道圣旨把守土官们革职,允许他们在当地戴罪立功。不久,援军开到,守土官又会被皇帝发往军前效力。

其实,不用他说,人家都是这么干的。

一旦援军收复了城池,守土官的苦日子也就熬出了头。

地方督抚会在第一时间把收复城池的好消息报告给皇帝,除了大吹特吹援军的英武善战外,他们也不忘告诉皇帝守土官们在当地如何大力配合援军,军功章上,也有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接下去,督抚们就会强调,收复城池,只是第一步,后续工作还有一大堆,比如军队的后勤,收复后的重建,难民的安置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个有力的地方政权处理。所以,皇上,你就把革职的守土官官复原职吧!

一般来说,看到这里,皇帝都会咬着后槽牙准奏。是啊,都秋后算账抓京城斩监候,谁给我大清干活啊?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后来,胆大包天的守土官与督抚更加勾搭到了一条裤腿里面,他们往往等到清军收复城池后,再马后炮告诉皇帝,这座城池曾经被长毛攻陷过,而守土官在此期间,一直作为大清国的好臣子为皇帝打游击。这么一来,连中间撸官的过程都省略掉了。

清朝以儒家治国,而儒家精神的精髓之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多数人处在守土官的位置上,都会先保住自己的小命。于是,官场中人对弃城而逃的守土官们,也都有着理解之同情。当然,如果守土官们逃走后打游击,他们更是会伸出大拇指,赞一声:“能屈能伸大丈夫!”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不过,上面这些,都是督抚以下的地方官。到了封疆大吏的级别,你的位置摆在那儿,如果不坚守,却要弃城而逃打游击,清廷可是真打算要你命的。

所以,面对太平军,封疆大吏们往往陷入了一个困境,那就是守城吧,城破后会被太平军杀死,弃城而逃吧,又会被清廷追究责任斩监候。

然而,能爬到封疆大吏之位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这种困境,还真难不住求生欲满满的督抚们。下面,小编就简单说一说督抚们面对太平天国时的花式逃生法。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一、内斗大法

1853年,太平天国沿着长江直下,准备进军南京。当时,南京城中有两位封疆大吏,两江总督陆建瀛和江苏巡抚杨文定。

面对即将到来的太平军,杨文定心里怕啊!他不想守着南京宁死不屈,但身为巡抚,怎么跑呢?

想来想去,他心生一计。

大敌当前,督抚自然会时不时碰个头,共商大计。结果,陆建瀛一开口,杨文定就和他唱对台戏。总之,只要陆建瀛拥护的,杨文定就反对,只要陆建瀛反对的,杨文定就拥护。

话说,在道光年间,陆建瀛曾经与林则徐齐名。他那张嘴,锋利的赛过瑞士军刀。所以杨文定一旦启动嘴炮模式,立马被陆建瀛怼得体无完肤。

杨文定假意恼羞成怒,他当众宣布,陆建瀛这个人,无法与之共事。从今以后,我杨文定拒绝和陆建瀛共处一个南京。然后,他怒气冲冲的回到巡抚衙门,迅速收拾金银细软,逃离了即将被太平军包围的南京。

当然,杨文定这么干,是有极大风险的。

南京被太平军占领后,咸丰下旨,把杨文定抓到北京,问了斩监候。

然而,大清国的斩监候,就相当于现在的死缓。经过几堂会审,官官又开始相护。杨文定被免于处死,发往军台效力。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二、磨蹭大法

文俊是镶红旗满人,咸丰五年间,他是湖北的布政使。文俊当上封疆大吏,要感谢一个人,谁呢?

曾国藩!

咸丰四年,曾国藩率湘军东征,他从湖南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谁知打到江西的九江湖口,被太平军杀了个大败,险些跳水而亡。自此,曾国藩便留在了江西,对付九江湖口一带的太平军。不久,曾国藩与江西巡抚陈启迈不合,便向咸丰奏了一本,历数陈启迈罪状一二三四。咸丰看了大怒,立马摘了陈启迈头上的巡抚乌纱。

按说,撸了陈启迈的官儿,就让曾国藩顶上去得了。曾国藩也愿意当。然而,咸丰无视曾国藩跳着脚高喊“给我,给我”,而把江西巡抚的官印象抛绣球一样,抛到了文俊的怀里。

在和平年代,如果一个人能当上巡抚,那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面对太平天国,这馅饼掉在头上,可是要砸死人的。

想当的不给当,不想当的非得顶上。文俊欲哭无泪,他无论如何不想去江西当这个责任重大的封疆大吏。万般无奈之下,文俊启动了磨蹭大法。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我们看一看时间:

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曾国藩参劾陈启迈。

20天后,中枢下达罢黜陈启迈和委任文俊的圣旨。

那么,文俊是什么时候从邻省湖北到达江西的呢?

答曰:同年的十二月十六日。

约摸五个月啊!就算骑乌龟,也能从湖北至江西爬上几个来回了。

原来,文俊接到咸丰的委任状后,竟然神奇地先去陕西逛了一圈。拿来中国地图,以湖北为坐标,陕西在北,江西在南,文俊教科书般地诠释了南辕北辙这个成语。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文俊接到圣旨时,江西境内只有九江府一带有太平军。结果,文俊磨蹭来,磨蹭去,气炸了肺的咸丰不得不下了一道口气严厉的圣旨,命文俊火速去江西,不得拖延。文俊只得硬着头皮上任,结果,正好赶上了石达开经略江西。

所以说,磨蹭大法如扬汤止沸,也不算什么好办法。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最好的逃生之计: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三、决一死战大法

咸丰四年,太平军二打武昌,很快就要兵临城下。当时,湖北巡抚是崇纶。作为封疆大吏,自然对省会武昌负有守土之责。

于是,湖北巡抚崇纶召集大小官僚齐聚一堂,他大义凛然的宣布:俗话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国家养士二百余年,如今,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与其在城内固守待援,不如大家一齐出城,和长毛决一死战。生也罢,死也罢,轰轰烈烈,方不负大清国的千古忠臣。

崇纶的宣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官员们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他们集体被崇纶感动到了:多么聪明,多么善解人意,崇纶怎么能想得出这么好的法子?以与长毛决一死战的名义出城,再逃之夭夭。这才是既当了失足妇女,又立了又高又大的牌坊呢!

当然,崇纶的逃生妙计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但不能不说,这个办法相当富有创意。

从石达开攻打江西,知州知县当游击队谈一谈忠臣如何宁死不屈

不过,从崇纶的脱身之计引申开去,就会发现清朝官吏宁死不屈的守城史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段落。

比如,主持守城的封疆大吏们,往往不懂最粗浅的军事常识。

守城,不是把城门一关,就万事大吉的,而是要在城外扎上几个营盘。这样,不但能与城池互成犄角,一旦援军来到,还能在第一时间互通消息。

咱们拿常大淳举个例子:

咸丰二年末,面对太平天国,身为封疆大吏的常大淳主持守卫武昌。太平军未到之前,他原可在城外从容布置兵力。谁知,常大淳却把所有清军都调入了城内。

太平军攻打武昌后,又有清军多次请缨,有要求出城破坏太平军浮桥的,有要求出城偷袭太平军营盘的。对于这些忠于大清国的行动,常大淳统统不准。最终,武昌被太平军攻下。

盘点因守城而死的封疆大吏,很多人的选择都与常大淳一样。

是他们不懂军事吗?

事实上,这些人也许不懂军事,却深谙人性。如果真在城外布置兵力,真把请战的士兵放出城会怎么样?

他们真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吗?他们会不会象崇纶一样,嘴上说的好听,却趁机逃走呢?如果那样,城内必然人心不稳,城池也就更加难以坚守。

所以,干脆关上城门,即使死,也要死在一起。

这么一分析,大家也明白了吧?面对太平天国,宁死不屈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