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广州市文联主办的第十一期“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邀请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崇正,以“新南方写作的可能:《三家巷》对青年作家的启示”为主题,回溯广东经典著作《三家巷》的历史价值,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新南方写作的理解与期待。
从《三家巷》汲取艺术营养
《三家巷》出版于1959年,作品中,欧阳山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广州为背景,通过周、陈、何三个家庭错综复杂关系,真实、生动、历史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以及不同阶级、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2019年9月,《三家巷》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陈崇正介绍道,《三家巷》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无数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广州的风土人情与诸多历史事件。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磨洗,小说仍多次再版,不断被人们提起。他说:“《三家巷》接受得了读者检阅,也经得住时间考验,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
通过阅读《三家巷》来反观当下创作,陈崇正进一步阐述了他从这部经典中得到的诸多启示。
首先,写作者应“顺着时代写作,逆着时代思考”。读者在阅读《三家巷》的同时,也是在感受二十世纪20年代前后的广州生活。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成为作品独具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以历史意识去观照当下创作,作品如何与时代结合,进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对于这一问题,陈崇正认为,作家在面对时代时,既需要利用朝向未来的写作经验,准确把握时代聚光点;又要通过强大的艺术直觉逆着时代潮流进行思考,以便更加深刻地切入时代内核。
“侧写历史也许是一种更有效的选择”。小说《三家巷》中,欧阳山侧面介入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省港罢工等,但它们没有成为中心情节,而只是作为背景,在小说中构成特定的时代氛围。这便是一种侧写历史的手法。陈崇正认为:“一些直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也能够写得特别精彩,但对于青年作家来说,侧写历史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介入历史的难度,并使作品更直接地聚焦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活本身。”
“新南方召唤青年作家的写作”
2018年,关于“新南方写作”的论述开始出现。陈培浩以这一名词概括陈崇正写作的独特想象力来源,杨庆祥、曾攀等评论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与推介,这一概念逐渐指向相对于江南作家群的、南方以南的写作,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地理”与“精神地理”层面的含义,并获得了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2020年至今,《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与《南方文坛》相继刊发专辑,围绕“新南方写作”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南方写作”逐渐从一个临时的批评提法变成一个自觉的学术概念。
作为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人物,陈崇正结合《三家巷》这一经典范例,对新南方写作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说:“岭南地区不应该被视为是南方以南,其实它就是南方的腹地,大海和陆地在这里交汇,北回归线在这里划过;从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这里便不再沉寂,而是积极参与了华夏历史的脉动。”为此,他认为,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蓬勃发生的故事变得尤为必要,这一过程离不开文学的深度参与。
“在文学这个比针尖还小的区域里,如何诞生与时代同步脉动的写作?新南方在召唤着青年作家的写作。”陈崇正分析道,当下的青年作家普遍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在这个时代,世界充分联通,语言隔阂、信息隔阂被日益消解,人们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因而,相比前辈作家,青年作家们具有很大的信息优势。而在时代进程之下,乡土变迁、城市化、科技发展和海洋文化,甚至于科幻与魔幻的想象,种种主题都使得新南方青年作家的写作蕴含着无限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 朱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