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陳崇正解讀《三家巷》,展望文學“新南方”

9月12日,由廣州市文聯主辦的第十一期“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讀書沙龍系列主題閱讀活動邀請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崇正,以“新南方寫作的可能:《三家巷》對青年作家的啟示”為主題,回溯廣東經典著作《三家巷》的曆史價值,并分享了自己對于新南方寫作的了解與期待。

從《三家巷》汲取藝術營養

《三家巷》出版于1959年,作品中,歐陽山以革命戰争時期的廣州為背景,通過周、陳、何三個家庭錯綜複雜關系,真實、生動、曆史地展現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消長以及不同階級、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變化。2019年9月,《三家巷》曾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陳崇正介紹道,《三家巷》一經問世便廣受歡迎,無數讀者通過這本書了解到廣州的風土人情與諸多曆史事件。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磨洗,小說仍多次再版,不斷被人們提起。他說:“《三家巷》接受得了讀者檢閱,也經得住時間考驗,是當之無愧的文學經典。”

通過閱讀《三家巷》來反觀當下創作,陳崇正進一步闡述了他從這部經典中得到的諸多啟示。

首先,寫作者應“順着時代寫作,逆着時代思考”。讀者在閱讀《三家巷》的同時,也是在感受二十世紀20年代前後的廣州生活。與時代的緊密關系成為作品獨具魅力、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以曆史意識去觀照當下創作,作品如何與時代結合,進而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對于這一問題,陳崇正認為,作家在面對時代時,既需要利用朝向未來的寫作經驗,準确把握時代聚光點;又要通過強大的藝術直覺逆着時代潮流進行思考,以便更加深刻地切入時代核心。

“側寫曆史也許是一種更有效的選擇”。小說《三家巷》中,歐陽山側面介入了很多重大曆史事件,如“五四”運動、“五卅”慘案、省港罷工等,但它們沒有成為中心情節,而隻是作為背景,在小說中構成特定的時代氛圍。這便是一種側寫曆史的手法。陳崇正認為:“一些直接描寫重大曆史事件的作品也能夠寫得特别精彩,但對于青年作家來說,側寫曆史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介入曆史的難度,并使作品更直接地聚焦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生活本身。”

“新南方召喚青年作家的寫作”

2018年,關于“新南方寫作”的論述開始出現。陳培浩以這一名詞概括陳崇正寫作的獨特想象力來源,楊慶祥、曾攀等評論家做了進一步的诠釋與推介,這一概念逐漸指向相對于江南作家群的、南方以南的寫作,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地理”與“精神地理”層面的含義,并獲得了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2020年至今,《韓山師範學院學報》與《南方文壇》相繼刊發專輯,圍繞“新南方寫作”現象進行了深入探讨。“新南方寫作”逐漸從一個臨時的批評提法變成一個自覺的學術概念。

作為新南方寫作的代表人物,陳崇正結合《三家巷》這一經典範例,對新南方寫作做了進一步的思考。他說:“嶺南地區不應該被視為是南方以南,其實它就是南方的腹地,大海和陸地在這裡交彙,北回歸線在這裡劃過;從十九世紀中葉之後,這裡便不再沉寂,而是積極參與了華夏曆史的脈動。”為此,他認為,以現代眼光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和正在蓬勃發生的故事變得尤為必要,這一過程離不開文學的深度參與。

“在文學這個比針尖還小的區域裡,如何誕生與時代同步脈動的寫作?新南方在召喚着青年作家的寫作。”陳崇正分析道,當下的青年作家普遍從網絡時代成長起來。在這個時代,世界充分聯通,語言隔閡、資訊隔閡被日益消解,人們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因而,相比前輩作家,青年作家們具有很大的資訊優勢。而在時代程序之下,鄉土變遷、城市化、科技發展和海洋文化,甚至于科幻與魔幻的想象,種種主題都使得新南方青年作家的寫作蘊含着無限可能。

采寫:南都記者許曉蕾 通訊員 朱英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