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什么评价?

作者:职场鸡汤哥

好,我们再来看苏东坡这一生的第二个BUG。

一个知识分子,有两个办法可以支撑自己的生命:要么有事业,要么有原则。

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什么评价?

陶渊明一生的原则就是:我不跟你们混。“不为五斗米折腰”,我怎么穷都行,靠这种和当时社会的对抗情绪他守住了一个原则,这是生命意义很重要的来源。中国的士大夫从来都是讲:“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我当良相,能为天下苍生;如果不能呢,我就守住原则,我造福乡里,当一个医生也挺好。这两头,你要是一头都不靠,就很麻烦。

再对比下王安石,他这一辈子,又有事业,又有原则。事业,一直当到宰相,成为帝王的老师,成为一场大变革的主持人。原则,他有所谓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也是倔强得很。其实,中国古代士大夫,令后世敬仰的,通常这两方面都很突出,再比如王阳明和曾国藩。

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什么评价?

回头再来看苏东坡,事业是没有什么指望了。那他有捍卫的原则吗?

好像有,比如反对新法。但是他又不全部反对。他反对的理由,往往是出于一种朴素的道德直觉。比如,这个老百姓真惨,哦,连欧阳修也反对啊,那我也反对。苏东坡留下来那么多诗文,你说他的思想是什么,这个真要把学者为难死,真是抽象不出来啊。

我也是看《苏轼十讲》这本书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还记得我前面讲的苏轼苏辙两兄弟曾经考过一次宋代最难考的试吧?这种制科考试,有一个必要的门槛,就是你得提交五十篇论文。要有系统。要考察你的全面的才能和观点。

苏轼苏辙两兄弟关起门来搞了一年,才算把这五十篇文章凑齐。那洋洋洒洒,评论经书,评论人物,对当代的一些政务做建议,看着非常齐整。但是,每篇的主旨,都很乱,总结不出来。

一个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你对世界到底有没有稳定的、一贯的看法嘛?孔子那么早的人,就能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但是苏东坡没有。我估计你让他自己总结,他也很茫然。

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什么评价?

这不是我们后世对他的污蔑啊,当时的人就是这么看的。

“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矣。其使序于大理,吾将试尔从政之才。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

这话谁说的?王安石,对苏轼五十篇论文的批语。你学问很好,但是没有“要”。“要”是什么意思?你看那个字形,就是双手叉腰的样子,就是主干,要点,关键。

这是朝廷正式的文件,王安石说得比较客气。换到私下的场合,王安石说得就更直白。有一次,王安石问吕公著(吕夷简的儿子),说你看过苏轼那几十篇文章了吗?吕公著说,看过啊,不错啊。王安石说,啥呀。

荆公曰:“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

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什么评价?

什么叫“战国文章”?就是谁爱听什么就说什么,看着振振有词,但是没有核心主张。

我这不是黑苏轼。换到当代人的处境里,你就知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代社会,环境变化那么快,一个人如果形成了不可撼动的看世界的原则,这其实很可怕。有一个词,叫“功能性文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不是文盲,甚至阅读面还挺大,但是看什么都是印证自己原来的观点的,这叫认知僵化。

我自己也是一样。岁数越大,越不敢张口闭口说,“我认为”这三个字。更愿以说,我今天受到了一个启发。甚至我还渴望自己的观点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我才能确认自己还在不断生长。

回到苏东坡,他没有所谓的一以贯之的观点,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王安石对苏东坡有什么评价?

好,刚才我们捋出了苏东坡人生中的两个BUG:高开低走的事业线,一片模糊的价值观。这不是为了做翻案文章,黑苏东坡。我是意识到他的这两个BUG之后,才突然明白了苏东坡对我们的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