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兰英:倔强一生,只肯为读书低头

作者:大学生养成院

“我林兰英,既然在20年前毅然回到了中国,20年后的今天,就更不会回到美国去了。”

这是1977年,林兰英在拒绝美国好友的来信时所写,对方得知她在动乱中受到不公的待遇,邀请她赴美定居。

可是在林兰英看来,可以继续从事热爱的科学事业,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林兰英:倔强一生,只肯为读书低头

青年林兰英研制单晶材料

与生俱来的倔强

在福建莆田市区下务巷,还保留着一座建于明隆庆元年的御史大夫第。1918年的春天,林兰英就诞生于府第的最后一进院子里。

林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那年春天,这条新生命的诞生,却让这个大家族大失所望,只因为她是一个“婶娘仔鬼”(当地方言,指女孩)。

此时,距离民国政府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过去6年,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男孩才是光宗耀祖的先决条件,“长女”一词对他们来说算不得欢喜。

林兰英的童年也并不幸福。年幼的她看着妹妹们,或夭折,或被送到乡下当童养媳,只有她留在了林家。

从四岁起,林兰英便开始承担家务。五岁开始,她要为一大家子人做饭,她要拖着比她还高的大扫把,清扫庭院,还要时刻把弟弟背在背上照看。

有时更要忍受伯母的刁难,每当伯母向她的母亲告状,母亲都只好碍于面子,将兰英狠狠教训一顿。尽管如此,兰英仍然倔得不肯掉一滴眼泪,也绝不向伯母道歉。

林兰英:倔强一生,只肯为读书低头

林兰英故居

为读书而绝食

六岁那年,林兰英得了天花。病中的兰英,每日黄昏都蹲在家门口,看着放学回家的学生,她也萌生了一个念头——读书。

林兰英病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母亲。“我想去上学。”小小的她说话时铿锵有力,可母亲却大为光火。在母亲眼里,女孩读书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林家也从来没有过女孩读书的先例。

林兰英哪里肯就此罢休,她忙着去找祖父,哭着请求祖父同意她去上学。祖父看到一向倔强的兰英,伏在自己膝上痛哭流涕的样子,他心软了。

可母亲依旧固守成规,“你看看这院里院外,有谁家的女孩去读书了?小婶娘仔鬼想摘天上月,想都别想。”

母亲狠,兰英更狠。母亲不同意,她便把自己反锁在柴草间里,任凭谁来都没用。呼喊声、砸门声,她通通不理会,只是静静地趴在干枯的草堆上嘤嘤地哭泣,眼泪鼻涕混在一起。就这样,小兰英整整绝食了两天。

家里人都被兰英打动了。1924年秋天,六岁的林兰英,终于争取到了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到距家百米左右的砺青小学就读。

小小的兰英总有一股力量,支撑她不达目的不罢休。当她使劲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她的光。

遭遇退学危机

砺青小学,是莆田第一所允许男女生同校的新式学堂。这所学校的教师基本都是留日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

“校址多设在庙里,没有住校一说,放了学就各自回家。小学教室不大,一个班只有不到30人。有的课程有课本,但像历史、地理就没有课本,全靠记。”

兰英在这里渐渐成长,接受先进思想,学习基础知识。

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她再次遭遇了退学危机。

小学三年级时,林兰英的堂姐妹都已纷纷退学。大多数女孩子都选择回家做家务事,或外出当女工。母亲周水仙见状,也拉着兰英劝道,“一个女孩子家,念书有什么用?看你堂姐,都能纳鞋挣钱了。”

20世纪20年代,女子的地位仍旧低下。人们觉得一个女子,将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找个好丈夫嫁了,能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就是当时的“人生赢家”。

女子怎么就不能读书?林兰英心中不平,她写信给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信中,兰英向父亲倾吐心声,她想继续读书,但身边的人纷纷退学,又让她很困惑,她询问父亲,女子读书真的没用吗?

父亲思想倒是很开明,他多次回信鼓励女儿:“在外国,有出息的女孩子多着呢。好好念书吧,只要胸有大志,女孩子也能干大事。”

小兰英把父亲的话悉数记下,整个小学阶段,她的成绩都名列前三。

知识的力量

小学毕业后,母亲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女儿再上中学。因为兰英去读书,不仅不能为家里挣钱,还要花钱。兰英却为了读书和母亲较起劲儿来。

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1930年夏天,林兰英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由砺青小学校长举荐,免试升入砺青中学就读。这样一来就免除了一份“多余”的学费。

解决了学费问题,又经过一番“协商”,母女俩最终达成协议。母亲同意兰英继续读书,但条件是:兰英回家后,必须承担所有家务事。

如此,她的作业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做。长此以往,她养成了睡眠很少的习惯。

林兰英明白,封建社会的“人生赢家”不只是相夫教子,还有读书和学习。

她怀着一腔热血,跨进了莆田县砺青中学的大门。刚入学时,班上的男同学都瞧不起她,甚者讥讽道:“单独的竹子扎不成排,毛丫头念书长不了!”

对于这些不友好的声音,林兰英不理不睬,只管埋头读书。即便她每天都要做许多家务活,但也从没有过迟到或早退,繁多的课业任务也都认真完成。

当生活给她以沉重的压力时,她偏偏把知识当作靠山,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地。

在那个还未完全解放的年代,她最先用知识解放了自己的灵魂。

读书带来了机遇

1933年,林兰英考取了莆田当地最好的高中——省立莆田中学。她是全年级唯一的女学生。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爆发,抗日的热潮也在莆田兴起,活跃其中的就有莆田中学的学生。但兰英仍旧如饥似渴地学习,也是在这时,她感受到了自己对数理化的无穷兴趣。

她过人的专注力和思考力,再加上超乎想象的求知欲。一时间,她的成绩达到了同级男生望尘莫及的高度。

长时间下来,这样复杂的环境对兰英来说非常不利于学习。高二下学期,她便转于咸益中学就读。

不久后,学校聘请了一位外国老师讲授几何。可他蹩脚的中文让学生费解,林兰英便自告奋勇,给老师当起了翻译。从此,她在学校里得到了一个绰号——“师姑”,这是当地对未婚女教师的尊称。

读书,让兰英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1936年,当林兰英报考福建私立协和大学时,整个家族已无人再反对。她用行动说服了众人,也因此成为了莆田地区第一位女大学生,被誉为“莆田第一位女状元”。

林兰英:倔强一生,只肯为读书低头

林兰英获得博士学位

理想点燃信心

考上了福建福州协和大学物理系的林兰英,一如既往地沉浸在学术世界中。

1938年,日军开始轰炸福州,林兰英看着家乡的人民遭受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苦,她猛然醒悟——她立志要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出最先进的武器,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1948年,她坚定信念,挥别家人,登上了开往旧金山的轮船。宾夕法尼亚大学迪金森学院是她的目的地。

留学期间,林兰英始终怀着“一切都应该服从祖国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的想法。一年后,她冲破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带着半导体新材料回到祖国的怀抱。

她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在于点滴积累。

在林兰英的带领下,大陆于1957年拉制成功第一根锗单晶,于1958年拉制成功第一根硅单晶,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生产出硅单晶的国家。她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实现了当初的理想。

林兰英:倔强一生,只肯为读书低头

1983年,林兰英院士(左二)与同事在实验室

未来不止于此

林兰英自小就从骨子散发着倔强,直至杖朝之年,这份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她奋勇前进。

她终生未婚,她把自己的幸福托付于科学事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上。她给祖国半导体事业埋下了无数希望的种子。

参考资料:

[1]《性别与科学:近代中国女科学家群体研究》 薛乔

[2]《那盏永恒的明灯——追记林兰英先生》 王启明

[3]《林兰英——在坎坷中成长与飞翔》 知乎平台

[4]《与“第一”有缘的科坛女杰——林兰英院士的故事》 友衡

[5]《华北电力大学陈诺夫教授缅怀恩师林兰英先生 她教给我一种态度》 刘荣 张飞燕

作者手记

林兰英的故事,也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我欣赏她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儿。她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做事有节奏。她坚定要读书,在读书中寻找自己目标与方向。也是读书,才让她深知:知识能救国救民。

她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献给了国家。她把倔强转变为科研精神,她把迷茫粉碎成专业知识,她把读书变成了强国武器。

蒲苇韧如丝,兰英亦如此。倔强是她的性格,这带给她坚韧,最后变成了一种人生态度。

—END—

文字:王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