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作者:铁道兵文化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今天是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日,因着福建卫视拍摄《鹰厦铁路》纪录片,我找寻相关文献资料,看到黄老先生20多年前写给我的书信“谈《铁道兵志在四方》”,我特地转发,以表达对铁道兵的“功臣”黄荣森先生的缅怀。

黄老先生是一位平凡而又卓越的铁道兵战士!

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跟随部队修建鹰厦铁路、嫩林铁路等重大工程,多次立功受奖。

他对铁道兵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经典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从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到一代代铁道兵指战员,以及中国铁建广大职工,铁二代、铁三代,都喜爱、热唱。这首不朽的歌曲,写出了铁道兵志在四方、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旗帜、号角,激励、鼓舞着官兵、员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雄的队伍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黄先生人生的下半场,由于时代的原因与个人的选择,偏居一隅河北兴隆县铁道兵6444工厂。他低调而积极,负责单位的文化工作,创作歌曲,培养文艺骨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参加铁道兵及地方的文艺汇演,多次获得荣誉,是铁道兵的“标杆”、承德地区的先进;他个人也多次获评承德地区的优秀政工干部。

他的品德与境界,以“高山仰止”来形容并不夸张。他节衣缩食,为希望工程捐款,资助贫困地区儿童上学。他三四十年悉心照料罹患帕金森的爱妻崔木兰,洗脸、洗澡,喂药、喂饭……前往探望病人的朋友无不惊叹“整洁如健康人”;妻子病故后的一段时间,他“惯性”地拿药,对空空的卧室说:“该吃药了!”他2023年5月17日以87岁高龄仙逝,遗嘱: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捐献眼角膜;骨灰撒于故乡济南的黄河……

他逝世之后,铁道兵战友,他生前曾工作过的工厂职工撰写了追念的诗文数以百篇,十万字以上;更有他生前的同事、70多岁的南开大学退休干部李小芹撰写了3万多字的《黄荣森传》,在我的公众号及其他媒体发表……

黄荣森,永远的怀念!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黄老先生写给我的信。

梅同志:

(余)珊鸣转来你的信和两篇有关“兵歌”(过誉)的文章。从日期上看,已写出多日,这不是珊鸣转达晚,只因我老伴病重多年,我专心侍候,又不愿老战友见了她为之伤感,所以我长期婉拒战友来往,一切怪我,请原谅。

随信寄去一张旧照片,心意有二:一是咱俩不曾谋面,你热情关心我,我很感谢!寄张照片权当见个面,从此就是相识相知的战友了。二层的意义在于,所选的这张旧照是1965年摄于大兴安岭工地,它与你所称“兵歌”推广时期大致吻合。

虽然照片上是我爱人在暑假时期携孩子进山探亲的私人照,但背景兵营大门上的对联却表达记录着当年筑路战士的情怀——小柱上写的是“振臂劈开兴安岭、挥手招来铁龙飞”;大柱上写的是“建设祖国不辞终身辛苦、巧绣山河争来万代幸福”。从门隙中还可看到一间用土坯和树枝搭起的土房,那是十一团团部食堂。每当同志们从工地回来,土房门前常有这样的高声对话:“今天的米饭有清蒸的吗?”(大米)、“全是红烧的!”(高粱米)……说罢双方哈哈一笑,那时大家都爱这样苦中逗乐!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你向我约稿,我实在力不从心,借这封私人通信,顺便说点经历,权当介绍点当初搞创作的背景吧。

1950年夏,我所在的铁三师完成了京汉线的维修任务后,转战天水一带修复陇海线西段。年末即开赴沈阳,年后入朝。停战后三师回国,接受了新建宝成铁路的任务,我们师文工队在宝鸡市南郊设了宣传鼓动站,宣传开发大西南的伟大意义,欢送部队向秦岭进军。不几天的功夫,军令突变,部队又调头回撤,转赴江西,为的是紧急抢建鹰厦线准备攻台湾。建鹰厦线集中了好几个师,三师驻鹰潭,是起点,我们文工队自然又迎送起友军来。

当时,我提前下到铁路测量队去“体验生活”,已进到山区内,接令也设一个鼓动站。于是,我选了个面对丘陵、背靠大山的坡上架起个高音喇叭。每当望见有部队出现,就播放解放军进行曲和自拟的慰问鼓动稿。每天,目送一队队背着行装扛着枪的队伍,沿着羊肠小道浩浩荡荡、延绵不断地向深山大步迈去,这一壮观画面反复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也就是我原作中使用“长长的队伍”一词的来由)。不久,师文工队撤编,我到政治部门当起宣传干事。

三师是支幸运的部队,在鹰潭完成进武夷山的起点段后,一下子调到另一端,穿过戴云山直至厦门。特別是尾段的铺轨任务也交给了三师。有一列指挥车随铺轨队边铺边前进,我被指派在指挥车上编印《挺进快报》,得以自由采访,有幸目睹移山填海的壮丽宏伟的场面,亲身感受了列车开进厦门站时海内外群众激动欢呼的情景。

鹰厦线竣工后,上级下发了全国铁路规划,教育部队,要修建从福建到云贵的东西大通道。三师奉命开赴湖南与贵州交界地区修湘黔线,干了一年之后,因国家急需开采国防用的某种矿藏,调三师回战江西,修南昌至抚州方向的铁路。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部队年年跨省调动,祖国的大好山河的美景,吸引激励着战士们大步不停地走向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修路,成为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志愿。说句并非出于谦虚而是实事求是的话:“志在四方”歌词的产生,不是作者本人有多么高的才华,而是在火热的革命环境中受教育、受鼓舞,作者替战友们汇总道出几句共同的心声。经文工团的同志谱曲演唱,艺术加工,不仅旋律优美感人,而且融合了雄壮进军的气势,使作品得以提高升华。关于词中个别地方的修饰改动,因我当时仍在部队工作,不了解详情。

现在这支歌能久唱不衰,我个人体会,首先在于周总理的伟大感召力。敬爱的周总理革命一生,鞠躬尽瘁,他老人家生前的一言一行永不磨灭地刻印在人民心中。当年周总理亲自向铁道兵布置任务,要求铁道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同时用一支歌来勉励大家。现在同志们唱起这支歌时,自然融合着缅怀周总理、激发斗志的深情。二是今天的祖国改革开放,向世界强国跃进,作为建设祖国的一支具有革命传统和光辉业绩的筑路大军,也乐于通过一支体现光荣征程的老歌,来抒发今朝继往开来创造更大辉煌的情怀。

我自幼偏爱地理课,人老了,自己房间里少不了的布置——就是挂张大地图。我常常凝视着地图浮想联翩,似乎在图上看到新时代的战友们正驾驶着现代化的筑路机械,在祖国的锦绣山河上“织”着灿烂夺目的高科技铁路网。

祝《中国铁道建筑报》越办越火,捷报频传!

祝你笔耕丰收,为贵报锦上添花!

黄荣森

2003.9.22.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黄老先生挂在家中的地图。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铁道兵志在四方》首发于1962年4月21日《铁道兵》报。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原铁道兵第五师退休老兵合唱团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中铁南方公司与中铁二十二局职工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铁道兵战友朱华根在央视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黄老先生最后的笔迹:铁道兵志在四方。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黄老先生写给我的信札第一页。

纪念黄荣森先生逝世三周年作者/梅梓祥

黄老先生的骨灰撒入他故乡济南的黄河。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