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母亲节,聊聊中国式父母的自私

母亲节理当讴歌母爱,但是我们不妨逆向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检讨中国式父爱母爱的“纯度”。

向老鹰学母爱

度过艰辛的孵化,小鹰雏从蛋里破壳而出。鹰妈妈叼回食物细心喂养,小鹰羽翼渐丰,但还是贪恋着温暖的巢。

此时,鹰妈妈便会无情地用尖喙啄小鹰。如果小鹰往巢里缩,她就会无情地搅动鹰巢,让柔软的羽毛枯草纷纷掉落,露出了巢底的尖石和荆棘,刺得小鹰只能振翅飞出巢外。

小鹰在巢外盘旋着,哀鸣着,仿佛在哀求:妈妈,让我回家吧。可是鹰妈妈飞起来驱赶孩子,让它们将翅膀展得更大,飞得更高,直到孩子们一步一回头越飞越远,最后融入蓝天深处。

鹰妈妈为何如此“无情”?因为她懂得,无原则的“爱”只会让孩子变成废物,她懂得“爱”的另一个名字。

纳兰泽芸,《羊城晚报》,2012年3月2日

子女教育是许多家庭最头疼的一件事,让许多家长痛心疾首乃至死不瞑目。反观动物界,教育顺乎自然、水到渠成,所谓大道至简。为何处在食物链最高端的万物之灵人类,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境界还不如普通动物?

个中缘由:人类家长,过于“无私”了!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容许子女回家的动物!人类家长,又过于“自私”了!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指望子女养老的动物!

在人类家长中,中国式家长是一个另类的群体。说无私吧,他们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家长;说自私吧,他们是天底下最自私的家长,只是自己没有感知,或者感知了但不愿承认。

2007年,昆明一处动物园母亲虎口救女,闻者无不动容。舍生救子在动物世界也很普遍,这是控制物种繁衍的基因密码使然。父爱母爱,虽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但又因为这是人性的本能和必然而无需大书特书热烈歌颂。

中国式父母,更需要检讨的是自私。

一、情感上的自私

一位大姐到美国看望女儿,回来后给我打电话说:“闺女在美国生活很适应,工作也很开心。我真是后悔啊,当初应该早一点让她出去。”

女儿读高中时,全家就和我聊过留美意向。技术路径是简单的,但是爸妈眼圈都红了,一会儿女儿掉眼泪了。当时的场景,简直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女儿在读中国传媒大学三年级时,全家又和我讨论留美。我说,孩子大了,不必像当年计划读本科时那么担心。但是,全家人眼圈又红了。研究生毕业在央视工作一年后,女儿和我联系:“施老师,我不甘心,还是想出去。你帮我做做父母的工作。”

我们要求孩子考大学要近一点,最好就在本地。万一考到了外地,毕业了一定要回家乡。选专业、找工作、找对象,我们要给孩子做主。我们可以给孩子在同一个小区买房,可以任劳任怨地给孩子带孩子,但是希望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永远陪伴在身边直到天荒地老。

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动。浓浓的亲情中,透着浓浓的自私。

“我下属的女儿考上清华了,你要不考个好大学,我在单位都抬不起头来。”

“爸爸妈妈当年没有考上大学,因为没有学历后来吃了很多亏。我们家要翻身,就全看你了。”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经常听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有自己的定义。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未遂”的大学梦、光宗耀祖梦强压在孩子身上,合理吗?结果如何?虚荣心作祟的父爱母爱,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吗?

二、时间上的自私

有一句关于教育的经典: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从怀上孩子的那天起,妈妈们就全身心寄托在孩子身上。她们接送孩子上学、上培训班,陪伴孩子做功课,甚至牺牲事业成为“全职妈妈”,为给孩子节约时间,在学校附近买房租房陪伴左右。

时间上的自私,专属于中国式的爸爸们。他们对“养不教,父之过”无感,对家庭责任的理解就是努力挣钱。面对妻儿的抱怨时,爸爸们往往觉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我在外面辛苦打拼,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中国社会人情复杂、应酬多,这是事实。但是再忙,能忙过奥巴马?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奥总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当选总统后,他教两个女儿学游泳,带她们去游乐园,作为“好闺蜜”耐心地听她们讲烦心事......

原始社会中,孩子们跟着父亲出门打猎、逐步探索世界。作为精神支柱的父爱对于孩子的事业成功至关重要,外柔内刚的母爱则有关孩子的人生幸福。孩子的健康成长,父爱母爱都不可或缺。

父爱在家庭的缺失,使得许多妈妈被迫扛起了父亲的角色。这种角色错位几乎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妈妈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耐心越来越差,控制欲越来越强。而强势的妈妈,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的心理成长都是不利的。强势的妈妈,通常会造成女儿同样强势,儿子性格懦弱。

妈妈们在时间上的过度投入,效果往往事与愿违。陪伴孩子做作业,会妨碍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全职妈妈的价值,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年孩子,对妈妈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和生活依赖;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因为没有事业,全职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将逐步失去尊重感。

角色互补、均衡投入的父爱母爱组合,有效陪伴而不是过度介入,才是孩子的福音。

三、金钱上的自私

女儿学习不努力,中考成绩比当地的重点高中录取线低了五分,害得王女士多花了12万元。比掏出真金白银更痛苦的是,她担心三年后,女儿是否还会让她以更不菲的代价搞定一个大学。

为了触动女儿的神经,交费的当天早上,王女士“现场办公”。她将10万元摊在桌子上,细说构成:相关人士的2.5万元感谢费 + 实际就读学校的6万元借读费 + 实际录取学校的1.5万元学籍费。加上先期支付的1万元介绍费和1万元应酬费,结论是:一分值2.4万元。女儿,终于泪如雨下。

在金钱相关问题上,为数不少的家长是个矛盾体。一方面,绝对无私,在生活、学业、文体特长培养等任何方面为孩子提供尽可能最好的一切,甚至许多草根家长也节衣缩食把孩子当作“富二代”养。百年后的家产,毫无疑问百分之百是留给孩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不可思议的“吝啬”,时刻不忘提醒孩子,我们给你报课外培训班花了多少钱,这双耐克鞋花了多少钱......

家长在金钱问题上做文章,企图借此让孩子产生负疚感,继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事实上,这种做法压抑孩子的人性,不可避免地破坏亲子关系。退一步讲,即使能起到驱动孩子努力学习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一定是短期,自我驱动的求知欲才是孩子长期努力学习的唯一源泉。

孩子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培养孩子是家长不可推卸不可打折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财力范围内,对于任何合情合理的开支,父母理当不设任何附加条件,不做任何文章。

尼采说过,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父母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是一种自私和不尊重的行为。

当然,我们无法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

养育孩子,为什么?为了自己的幸福,还是孩子的幸福?当两者冲突的时候,你选择哪个?

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来不承认孩子是人格独立的个体,这是中国式父母自私的根源。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自私毫无察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