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园丁与木匠》:做父母不是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

解读预告

你以为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孩子在学习社交互动;

你以为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奥秘;

你以为孩子因为无聊才问为什么?其实孩子是在寻找答案;

……

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

他们又究竟是怎么学的?

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 高普尼克带你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

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时候,在听的时候,在玩的时候,在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

高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本书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告诉你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

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园丁与木匠》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新升级。

《园丁与木匠》:做父母不是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

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教育孩子,重点不是去一板一眼的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前者叫做木匠式养娃,后者叫做园丁式养娃。

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木匠做家具,是脑子里先有画面,手中有设计图纸,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木材打造成家具。

不管每棵树有什么不同,最后成才的方式就是被削锯刨压,成为规范的工艺品。

而园丁则不同,他的工作是整个花园,他需要根据每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即使修剪枝丫,每种植物的价值依然是去呈现他原本的样子。

这样一说,是不是特别明显,我们平常管孩子,不就经常时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模板来打造他吗,希望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符合相应的规范。

“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有一张图,图上有3个圈,从内到外依次是,why、how、what,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

最中间的为什么就是核心问题,先弄清核心问题,再来看外围的问题,就如同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逻辑。

比如孩子早上磨蹭不愿意去学校,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制定了很多规矩来应对孩子上学爱迟到,而不去分析。

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可能是在学校受到了冷落甚至是欺负,那就会被外表行为的改善而遮住双眼,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

《园丁与木匠》:做父母不是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

童年,人类进化的关键策略

作者把童年的重要性放到了人类进化策略的高度。

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只是把童年当作仅仅是不得不经历的成人预备期,他们盼望的是孩子快快懂事,成绩优异,不用自己操心。

作者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人类童年的意义,我觉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种为童年的正名,不仅仅只是人文关怀,而是认知高度的碾压了。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要么一辈子竞争下去没有在生活中幸福的能力,要么在某一时间点开始堕落,报复性追求快乐。

爱,持续进化的保障

作者讨论了三个层次的对孩子的爱:父母、祖父母、异亲,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了人类以爱的形式突破囚徒困境,在基因与文化的层面都深植了照顾儿童的密码。

不是因为爱而照顾,而是因为照顾而爱。

现存的教育体系不过几百年,只不过现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适应了学校教育,又想把这一套尽早地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对更加古老、天然地模仿学习则注意不够。

有一种常见的解释是镜像神经元,但这只是一种偷懒地过于简化的解释。孩子的模仿非常复杂而精细,超出成人的感知(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学会了)。

孩子会听成人说,但也不是全盘接受,他们会判断成人是否值得信任。

孩子爱问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他们真的想去探究世界的原理,在很多时候,直接问是比观察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

这种问答构成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刻意的,由于孩子的敏感性,父母不可能一直假装博学,假装公正客观,一切只能是真情流露。

不仅人类,凡是智能发达的动物都喜欢玩耍。有一种常见的玩耍方式是打闹式玩耍,小狗的相互撕咬,孩子间的身体碰撞,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善于假装类玩耍,这是一种反事实的推理能力,构建一个虚拟的、有一定逻辑的世界,文学作品也有这样的力量。

善于假装的孩子更能理解他人的想法,甚至有很多小孩会有一个假想的朋友,这常常会吓到成人。

在孩子的玩耍中,家长应当做支持而不是做引导,引导往往会断绝孩子自己的探索想法,变成对成人按部就班的无聊模仿。

学龄这个概念是基于学校教育的,但是儿童的心理发展确实有这样一层变化,从探索式学习为主过渡到掌握式学习为主,为成人生活奠定基础,掌握式学习需要练习,是一种对脑神经的重构,这个过程是把技能变成下意识状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退化。

从进化上看,青春期是人类迈向成年人的一个过程,关乎人的动力机制与控制机制,青春期的儿童更容易受同龄人评价影响,更加看重那些冷静的成年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奖励。

当代的儿童青春期到来提前了,但他们却远不如学徒模式中成长的儿童有真正的工作经验,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真正有意的成就,一个孩子想把科学家作为职业,却只能在二十多岁后才能真正的接触科学家一起工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样,也应当是园丁模式,但现实却更多是木匠模式。

《园丁与木匠》:做父母不是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

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高普尼克说啊,一个优秀的园丁,他一定会花费大力气来创造一片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让花草树木都能依靠自己的优势来成长。

此外,一座好的园子会不断变化,来适应天气变化和季节交替。“从长远来看,在这种多变、灵活、复杂、动态的系统中成长的植物,将比最精心照料的温室花朵更加强健,适应性更强。”

同样的道理,一个园丁型父母,是一个能够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生态的父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环境的父母。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亲密、有爱的亲子关系有如肥沃的土壤,涵养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呢,这个生态环境里要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孩子更好得发展,让孩子更能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高普尼克用“园丁”和“木匠”来比喻这样两种类型的父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能快速地认识了自己典型的养育特点。这种简单分类,也的确符合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不过在我看来,大多数的父母,包括高普尼克教授本人,都没有采用一种绝对非此即彼的养育方式,而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只是孰多孰少的区别。

赫迪认为,一开始,这种需求可能比较简单,只是为了在长途跋涉中运送体型较大的婴儿,但这种策略一旦开始,其他可能性也随之而来,比如更长时间的未成熟期、更大的大脑、更好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种爱的承诺不是没有代价的,“我们vs他者”是人类的情感死穴,我们天性中对同类的信任、爱与承诺,常常也暗含了对“他者”“圈外人”的敌意。

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在人类社会中,孩子漫长的未成熟期得到了母亲、父亲、祖父母甚至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的慷慨支持。

孩子是某种特定的长期承诺最纯粹的例子。

这种关系的关键是关爱和照顾的行为本身。正是这种承诺保证了孩子一个长期的受保护的未成熟期。

人类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延伸到对其他孩子、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包括朋友、师长,甚至对学校、对城市的情感。

于是,我们再次回到“园丁与木匠”的主题: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培养某种特定的成年人,那么从所有孩子中挑一个最有这种潜质的去培养他就是了,但事实上,人类对孩子的爱总超越实际的用途。

我们不是因为爱一个孩子所以照顾他,恰恰相反,我们爱一个孩子,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照顾他。

《园丁与木匠》:做父母不是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

写在最后

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说: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也许,就像照顾花花草草,需要给予合适的水分,花盆和架子,适宜的日照、通风和空气湿度一样。

养育孩子要满足孩子生理的需求,为孩子准备并随变化不断更换适宜的空间和玩具,选择合适的幼儿园和学校,然后,享受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点滴快乐时光。

最重要的,你要懂得去爱,爱你的孩子。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拥有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策略——在童年期探索和学习,以便于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你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学习和探索路途中最有力的保障。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