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颜回的文质彬彬和知行合一使其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

儒家向来以“君子”作为入世有为的理想人格,孔子本人一生也诚诚恳恳地践行着君子之道。孔子重视“仁、礼”,君子之所以能称之为君子,就是因为君子自然、自发地将仁跟礼人格化、具象化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仁、礼”同“君子”不是外跟内的“二”的关系,而是合和为“一”的关系。“仁、礼”即君子,孔子即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那么儒家上下所有成员哪个可以担当君子之名呢?极大多数后人想到的不二人选决计非孔子莫属。但如果让孔子本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孔子应当是要谦让一下的,然后举出一个他的弟子,听者一想,还真是,愈想愈觉得是,这个人就是颜回。

颜回,名回,字子渊。颜回是孔子亲口承认的他最得意的弟子,毕生奉行并弘扬孔子的教诲。孔子对颜回的感情也超越了一般的师徒关系,待颜回如子,甚至开玩笑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称他们是莫逆于心的忘年交也不为过。

颜回的文质彬彬和知行合一使其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

颜回

孔子为什么这么偏爱颜回呢?

从文、质合和的点上来看,首先,颜回天分极高,对于孔子教授的理论能够领悟贯通,没有任何的疑问,所以从来不提问,甚至这种敏慧导致孔子都怀疑颜回是不是非常愚笨。但是经过观察,孔子消除了自己的疑虑。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足以发”就是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致用,而且能举一反三。《论语·公冶长》里便有一段记载:子贡的学问修为相当高,孔子喻之为“瑚琏”。一天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答道,“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听后,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宋儒胡寅解释说:“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孔子对于求学之人的资质也分过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第一类人是“生而知之”,一生下来悟性就极高,一听就懂,好像一出生时就知道。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大概颜回是这种人。第二种是“学而知之”,比第一类人差点,但是通过学习,也可以达到圣贤的水平,子贡大概就是这种水平了。第三种人是“困而知之”,这种人主动性差,遇到困难了,才去学习,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才去学习。还有一种“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即使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的人,属于愚民,不属于求学之人。

另外颜回学习的时候认真刻苦,从不懈怠。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颜回的文质彬彬和知行合一使其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

孔丘

最重要的是,颜回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所谓“知的恳切处即是行”,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好学不怠,凡事不迁怒他人,同一个过错不犯第二次,这种德行体现出来的就是最最恳切的知。因为颜回将孔子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践行而后确证了,从孔子对其评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以看出,众弟子中,只有颜回能长期奉行仁义。

孔子讲过:“君子忧道不忧贫”,此话在颜回身上可以得到全景式的体现,颜回在切实的生活中非常穷困,“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衣食住行无不潦草,别人看着都替他发愁。然而颜回对这样艰难的处境报以何种态度呢?答:“回也不改其乐”。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这是颜回将“仁、礼”的思想作用为德行的结果。

生而敏慧,学则发奋刻苦,行为处又能止乎于礼,并且将所知在长期的高洁习惯中彻底建构为自我的道德与本能,“不迁怒,不贰过”,安贫乐道。文质彬彬,知行合一,颜回是一个罕见却真实地活在严格意义之下的君子,这即是孔子最喜欢颜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