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变老的路上,学会过“低配”的生活

广厦三千,夜眠不过六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

在变老的路上,学会过“低配”的生活,像一棵植物,扎根大地,不论环境如何,都要傲然地走过春秋,走过四季。

在变老的路上,学会过“低配”的生活

01

过低配生活,别再为“虚名”而劳神,不为难自己,就是幸福。

乔兆军在《不踩失意人,不捧得意人》中写道: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真正能安安稳稳的,是那个位子,而不是位子上的人。以平和的心态处事待人,才是智慧的、不令人生厌的人生。

深以为然。

每个人在年少时,莫不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来激励自己,挤破脑袋想要出人头地,声名远播。

诚然,在欲望的驱使下,一个人才会成长,才能有所作为。但人性的弱点,往往会将人拖入贪婪的泥沼,不懂得“见好就收”,不舍得“急流勇退”,以至于到老了,还被“虚名”所累,就难免颜面尽失。

前不久,网络上爆出了一则某知名大学资深教授,为着与其培养的弟子争夺一个学术机构的职位,而与之水火不相容的“绝交声明”。声明一出,众网友哗然,人终归不能免俗,哪怕是高知高薪之人。

一声叹息之后,不免叩问自己,能不能在变老的路上,视名利为粪土,不再为之摧眉折腰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对于一个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来说,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那些光鲜亮丽的名头,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某种规范,甚至衣着打扮、人情世故都必须恒定在某个很高的层次,一旦露出窘境,便会成为笑柄,苦苦维系的形象也全然崩塌。

何苦要自己为难自己呢?

在变老的路上,学会过“低配”的生活

02

在变老的路上,不要再“打肿脸充胖子”,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轻松自在。

看过另一个故事:

一位博学且优雅的女教授,退休之后,每年都要邀请两位最优秀的学生来家里做客,每次都以一种昂贵的三明治作为待客的点心。

每次,这位老太太都会让学生尽情品尝,直言自己早就吃腻了。于是,每次拜访过老太太的人,都会向旁人讲述这次带着美好回忆的经历,女教授愈发美名远扬。

然而,这个美好的“人设”因一次意外彻底崩塌了。

因为,一个前去拜访她的女学生,为了取回落在老太太家的围巾,匆匆跑回去,见到了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老太太正在和她的宠物猫争抢着剩下的三明治碎。

老太太和女学生四目相对的一刻,她们都惊呆了。

老太太最尴尬的一面,才是她最真实的一面:人前的优雅,无非是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女人,面对人生最后的倔强和自我安慰罢了。

细细想来,何苦呢?

一辈子都活在一张面具下,不管自己到了何种地步,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看笑话的是别人,活受罪的是自己。

所以,撑不起的面子就不要撑了,用讨好别人的时间和金钱来取悦自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在变老的路上,学会过“低配”的生活

03

在变老的路上,不要再奢望朋友能理解自己、陪伴自己,学会独处才能享受生活。

人们常说,到什么地方,唱什么歌。意思就是要有合群的能力,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迅速融入某个圈子。

但凡刻意经营人际关系的人,手机里,总是有不断添加的联系人;业余时间,也总有忙不过来的应酬。

一次次推杯换盏之间,和一个个陌生人称兄道弟,当时只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到后来,觉得自己真傻。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如水。

越是年纪增大,越是发现,所谓朋友,只是某个阶段内,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同路人。当大家必须要奔向不同的方向,去谋生,去谋爱,走着走着,就散了。

即便三观一致,爱好相同,彼此引为知己,但各自忙于生活,交集越来越少,联系越来越少,到最后,也就定格成心底里的回忆,只能一笑而过。

就算一直可以随时谈天说地,但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能够挤出时间,去浇灌友情,都变得极其奢侈。

越是变老,越是发觉,朋友啊,我们不得不说再见,还很有可能是再也不见。

终于,慢慢学会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回家,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无聊,纵然很想倾诉,却再也不会主动发出邀约。

学会独处,人生才归于宁静和淡然。

在变老的路上,学会过“低配”的生活

04

结束语:

水木年华有一首歌《当你老了》:“当你老了,有什么愿望;我希望孩子们能在身旁,那该会有多快乐,Baby们叫我爷爷......”

是呀,人生的归处是家庭,是家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平安相守,健康相伴,哪怕日子过得平淡如水,便也会心满意足,其乐无穷。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