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變老的路上,學會過“低配”的生活

廣廈三千,夜眠不過六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三餐。

在變老的路上,學會過“低配”的生活,像一棵植物,紮根大地,不論環境如何,都要傲然地走過春秋,走過四季。

在變老的路上,學會過“低配”的生活

01

過低配生活,别再為“虛名”而勞神,不為難自己,就是幸福。

喬兆軍在《不踩失意人,不捧得意人》中寫道:

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真正能安安穩穩的,是那個位子,而不是位子上的人。以平和的心态處事待人,才是智慧的、不令人生厭的人生。

深以為然。

每個人在年少時,莫不以“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來激勵自己,擠破腦袋想要出人頭地,聲名遠播。

誠然,在欲望的驅使下,一個人才會成長,才能有所作為。但人性的弱點,往往會将人拖入貪婪的泥沼,不懂得“見好就收”,不舍得“急流勇退”,以至于到老了,還被“虛名”所累,就難免顔面盡失。

前不久,網絡上爆出了一則某知名大學資深教授,為着與其培養的弟子争奪一個學術機構的職位,而與之水火不相容的“絕交聲明”。聲明一出,衆網友嘩然,人終歸不能免俗,哪怕是高知高薪之人。

一聲歎息之後,不免叩問自己,能不能在變老的路上,視名利為糞土,不再為之摧眉折腰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對于一個經曆過大苦大難的人來說,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那些光鮮亮麗的名頭,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讓人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符合某種規範,甚至衣着打扮、人情世故都必須恒定在某個很高的層次,一旦露出窘境,便會成為笑柄,苦苦維系的形象也全然崩塌。

何苦要自己為難自己呢?

在變老的路上,學會過“低配”的生活

02

在變老的路上,不要再“打腫臉充胖子”,做最真實的自己,才能輕松自在。

看過另一個故事:

一位博學且優雅的女教授,退休之後,每年都要邀請兩位最優秀的學生來家裡做客,每次都以一種昂貴的三明治作為待客的點心。

每次,這位老太太都會讓學生盡情品嘗,直言自己早就吃膩了。于是,每次拜訪過老太太的人,都會向旁人講述這次帶着美好回憶的經曆,女教授愈發美名遠揚。

然而,這個美好的“人設”因一次意外徹底崩塌了。

因為,一個前去拜訪她的女學生,為了取回落在老太太家的圍巾,匆匆跑回去,見到了最不可思議的一幕:老太太正在和她的寵物貓争搶着剩下的三明治碎。

老太太和女學生四目相對的一刻,她們都驚呆了。

老太太最尴尬的一面,才是她最真實的一面:人前的優雅,無非是是一個孤苦無依的老女人,面對人生最後的倔強和自我安慰罷了。

細細想來,何苦呢?

一輩子都活在一張面具下,不管自己到了何種地步,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看笑話的是别人,活受罪的是自己。

是以,撐不起的面子就不要撐了,用讨好别人的時間和金錢來取悅自己,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在變老的路上,學會過“低配”的生活

03

在變老的路上,不要再奢望朋友能了解自己、陪伴自己,學會獨處才能享受生活。

人們常說,到什麼地方,唱什麼歌。意思就是要有合群的能力,不管走到哪裡,都能迅速融入某個圈子。

但凡刻意經營人際關系的人,手機裡,總是有不斷添加的聯系人;業餘時間,也總有忙不過來的應酬。

一次次推杯換盞之間,和一個個陌生人稱兄道弟,當時隻覺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到後來,覺得自己真傻。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如水。

越是年紀增大,越是發現,所謂朋友,隻是某個階段内,有着共同利益訴求的同路人。當大家必須要奔向不同的方向,去謀生,去謀愛,走着走着,就散了。

即便三觀一緻,愛好相同,彼此引為知己,但各自忙于生活,交集越來越少,聯系越來越少,到最後,也就定格成心底裡的回憶,隻能一笑而過。

就算一直可以随時談天說地,但肩負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能夠擠出時間,去澆灌友情,都變得極其奢侈。

越是變老,越是發覺,朋友啊,我們不得不說再見,還很有可能是再也不見。

終于,慢慢學會了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回家,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無聊,縱然很想傾訴,卻再也不會主動發出邀約。

學會獨處,人生才歸于甯靜和淡然。

在變老的路上,學會過“低配”的生活

04

結束語:

水木年華有一首歌《當你老了》:“當你老了,有什麼願望;我希望孩子們能在身旁,那該會有多快樂,Baby們叫我爺爺......”

是呀,人生的歸處是家庭,是家人,隻有和他們在一起,平安相守,健康相伴,哪怕日子過得平淡如水,便也會心滿意足,其樂無窮。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