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每天花20分钟,做好这一件事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幼儿园收集来的心愿卡片,小朋友的心愿五花八门。

“我希望每天能和妈妈一起去上班”、“我希望爸爸周末能带我去游乐场”、“我希望妈妈多陪陪我”……

让老师们惊讶的是,大部分孩子的愿望不是漂亮的衣服,有趣的玩具这些物质需求,而是围绕着父母的陪伴。

父母是孩子链接这个世界的第一人,孩子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构建自我认知,学会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不是陪伴本身多重要,而是陪伴过程中的爱、温暖等正面情感互动,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与人产生更好的连接。

「陪伴」不等于「陪着」,很多家长看似在陪孩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看似和孩子在一起,要么看手机,要么想工作,这样的“隐性失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每天花20分钟,做好这一件事

孩子成长的质量,从来不是由父母的陪伴时间决定的,而是由陪伴的质量决定的。

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关于这个问题,台湾家庭教育界很多年前就给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高质量的陪伴,要遵从“123”法则。

所谓“123”法则,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和孩子做这3件事中的任意一件:

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01、一起读书

英国爱丁堡大学曾历时50多年,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

7岁以后,阅读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35年后,年收入就要提高5000英镑(折合人民币4400元)。

在英语的分级阅读体系中,一个年龄阶段往往有3-5个级别。也就是说,阅读水平高的孩子相比阅读水平低的孩子,平均年收入要多出20万。

从这个角度看,读书是孩子对未来的一项长期稳定、高回报的投资。

另外,每一次的亲子共读,都是在给自己跟孩子的「情感账户」里存钱。

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小的时候,他依偎在你的怀里,跟着你抑扬顿挫的声音,走进一个个奇幻的故事情节里,他已经不知不觉把读书这件事,和父母温暖陪伴的好感觉融为一体。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每天花20分钟,做好这一件事

孩子因为依恋这种感觉,就会顺带喜欢读书这件事。(相反的例子是,在他写作业的时候训斥他,他也会把这种情感上的痛苦体验和写作业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排斥写作业。)

每天20分钟的亲子共读,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却会成为你和孩子最美好的回忆,更是对孩子未来最棒的投资。

02、一起玩游戏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这本书中,详细阐述了游戏对一个孩子的深远意义。

孩子需要从游戏中找到自信。

对于孩子来讲,在他的世界中,父母是一个强大,充满权威的存在。而在游戏中,他可以随意调换角色。

大人可以变成一个“傻笨蠢”的人,在大人假装弱势的游戏中,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孩子能在这样的游戏中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重新获得自信。

和孩子最好的沟通从来不是说教,而是游戏。

游戏不一定是一本正经坐着垫子上陪孩子玩,生活中每件小事,都可以变成游戏,还能化危机为欢声笑语。

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刷牙机器人,让孩子指挥你,然后再调换角色。于是发现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把牙刷了。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每天花20分钟,做好这一件事

出去玩,你假装盲人,让他牵着你走,并表现出紧张害怕的样子,孩子会非常开心,并有责任感地把你领回家。

和孩子游戏,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需要家长转换心境,把自己从让孩子”听从安排”的执念中“抽离”出来,看见孩子,蹲下来,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和他交流。

03、一起聊天

犹太人有一种教养秘诀叫“海沃塔”教育法,是犹太家庭传承千年、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的教养方式。

这种方法简单说,就是每天跟孩子聊天,一起探讨各种问题。

在和孩子探讨的过程中,遵从三个要素:

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倾听意味着父母要不带评判地听孩子的表达,不急于纠正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用提问,探讨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父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强求孩子听自己的。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每天花20分钟,做好这一件事

犹太人会在每天吃饭,放学的路上等时间里,和孩子聊天,在轻松开放的聊天氛围中,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04、

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父母能每天按照“123”法则,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毫无诚意、心思散漫地和孩子呆上好几个小时,效果强一百倍。

陪伴不是陪同、看管、物质的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蹲下来”指动作体态,用轻抚和亲密把爱传递;“蹲下来”,指内心的姿态,用平等和尊重,把孩子的心门打开。

点个“在看”,愿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最渴望的高质量陪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