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清照曾认为苏轼的词只是长短不一的诗

李清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女词人,而她对于词的珍爱和认真,常人少及。故而以文学批判的方式写出了《词论》,论及前辈十余人,指摘其过。在这里面,她就指责苏轼填词的水平不足。

在《词论》中,李清照从柳永开始,逐一批判。而谈到苏轼的部分说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也就是说,在李清照眼里,苏轼的词大多只能算是句读不齐的诗而已。

并且这些人的词又往往不合音律,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诗的音节只分平仄,而歌词的音节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分轻重缓急清浊升降的节奏感。比如近世所流行的《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又比如《玉楼春》既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韵。如果本来押仄声韵的,再押上声韵则谐和,如果押入声韵,就没办法唱出来了。

李清照曾认为苏轼的词只是长短不一的诗

李清照

从这里对于苏轼等人的批判,可以看出,首先李清照是尊重前辈们的文学修养的,否则不至于夸他们学际天人。但是她又有一股子认真和执着,认为术业有专攻,谈到词的专业程度,她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有词的雏形开始,一直论及宋朝前一百年的大家们,认为真正理解词与诗的边界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律诗只讲平仄韵,而词因为必须要唱出来,所以有更多的音律上的要求,还有去入韵,五音谐洽的多种声韵上的要求。

所以,这就好比李清照这个精通音律的人,以音乐的观念去对待歌词的时候,发现这些文学家写的词都不合音乐应有的原则,各有偏差,所以才提出批判,却被后世许多人讥讽为狂妄。但陆游却说,李清照批判前辈,多中其弊,她虽然是指摘前辈,但有理有据,并非妄议。

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是词趋于成熟时期的理论完善的表现。不能因为她批评的都是大文豪大作家,就忽略她的观点,而仅仅着眼于她批评前辈上面。她是个女词人,但对于词的热爱,可能常人无法理解,这并非所谓女人的小气,而是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

我们如果去读苏轼等人的词,有许多确实只是长短不一的诗,只是从文字形式上接近词,但从声律角度,多有不协音声者。也就是只能读,没办法唱出来。但苏轼像李白一样,胜在意气风发,规矩往往圈不住他。

李清照曾认为苏轼的词只是长短不一的诗

苏轼

但其实早期的苏轼,写词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好用典故,一首词里用好多个典故,而妨碍了词的意境,所以又被批判说“以学养而害性灵”。到了晚年,返璞归真,虽然也用典,但是不那么刻意造作伤害意境了。可见大文豪也是逐渐发展的,那么被人挑出问题来,也并非什么不可饶恕的事。

所以李清照对于苏轼的批判是积极的。这是一个词人为她所珍视的事划定标准,建立专业性的一种举措,正因为她爱词,所以才如此严格地要求,生怕词人都不知诗词的分别,而流于滥觞,以加速词的消亡。

有这样一位女性,在那样的时代敢于提出这样的见解,敢于挑战前辈的权威,无怪乎她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句子来了。我们实在应该觉得庆幸,她是文学领地几千年来少有的女性光辉,独立而熠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