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了手机电脑电视,而且越来越多的游戏上市。
但是这些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的不利的。最近亲戚家里有个姑娘现在已经三岁了。

现在他的父母也在为了让他幼儿园做准备了,但是却发现自己孩子的反应有一点点的迟钝。
爸爸妈妈向她打招呼爱答不理的,但是非常好动,就静不下来,对那些外面的事物的敏感性也很差,做游戏也不能很专注。
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的情况,于是就带宝宝尽快去医院就咨询就诊。经过详细的问诊发现,这一年孩子的姥姥哄孩子一直是让她看动漫的。
医生知道之后,就断定:孩子因为长时间看电视玩平板,性格上出现了问题,心理学上通常把这个问题称为“印刻效应”。
1、那这个“印刻效应”是什么
在上世纪10年代,一位德国的行为学家发现观察鹅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一个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在看到自己妈妈后,会本能的跟随自己的妈妈,但是他第一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妈妈的话。
而是其他的活体动物,而且不只是动物只要这个东西是动的,就会自己盲目的跟随。
而且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就是认准了第一个,就不会再认准第二个了,所以在对以后在看到的事物再次出现印刻反应了。
这就叫做“印刻效应”,但是这种不仅仅只是存在在那些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是同样存在的。
这个女儿就像刚刚睁开眼的小鹅,把电视机和平板电脑当成了自己最亲的人,动漫是自己与外界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所以时间长了,这些动漫和手机平板就慢慢的替代了父母的陪伴。
2、长时间看电视形成的“印刻效应”对孩子形成的危害
很多的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电视,动漫或者手机游戏来安抚孩子,有的时候家长在做家务,怕孩子闹就把自己的手机给他,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打开平板看视频。
但是对于那些低龄幼儿长时间看电视,看动漫会成为在她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记。
儿童心理学中认为这种“印刻效应”会发生在孩子的从出生到两岁的两年时间里,婴儿在降生之后经过半个月的成长,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个时候给他看电视,婴儿的脑子当中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记。
这些印记通常会表现在这几个方面表达能力受限制,看电视都是被动的听节目内容,没有说话的机会,所以会出现说话晚,甚至无法正常沟通的现象。
逻辑思考能力迟缓,孩子被动的接受那些大量的剧情输入,大脑不需要进行思考,孩子的逻辑能力就会无法得到适当的锻炼,所以对宝宝的智力发育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限制。
婴儿长时间看电视,到了两三岁的时候,通常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性格问题。
比如不关注自己的母亲,活动剧烈,无法安静下来,喜欢哼唱一些广告歌曲和音乐,但是喜欢很多机械类的东西,并且能够操作,有着很广的知识面。
1、要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
有些专家建议孩子在两岁之前最好不要看电视,也要避免孩子生活在有电视的环境当中。
宝宝到了三岁之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要进行严格地管理,学龄前的孩子可以在晚上写完作业之后适当的看一点。
2、家长最陪宝宝一起看电视
看动漫不应该成为孩子童年的唯一方式,孩子应该在父母的陪伴之下一起观看。
这样不仅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剧情的交流来和孩子进行互动,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当中的内容,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要有选择性的观看动漫电视
现如今电视和动漫越来越多,不是所有电视都适合孩子观看。
给孩子挑选动漫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动漫的内容是否健康,是否精美,镜头交换时间是否过快,这都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培养。
4、加强亲子关系,让孩子原理电子产品
父母要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以身作则的,不要自己就是一个低头族,这样培养孩子,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的。宝宝的我是不能方电视机,吃饭的时候不要开电视,不拿手机。
妈妈做家务的时候不要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客厅里看电视。父母要加强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外出郊游等等都是可以的。
总结:
就像是英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西格曼说的一样,“我们要向我们平时限制自己的盐摄入,限制脂肪摄入一样,严格的控制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
孩子在两岁之前对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好奇的,不要为了自己方便就把孩子交给手机电视照顾。
他们的内心是没有形成自己爸爸妈妈是谁的概念,别让孩子把电视动漫当做自己的爸爸妈妈,要多陪伴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童年。
【转自: 搜狐原创— 花开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