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2022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太平的春天。

疫情反复,又一波人开始居家隔离,大家都感受到一些压抑和阴沉。

一切和2020年的春天,有点相似,又有些不同。

今天分享的文章,主人公是@王女士。

在疫情持续的这几年里,她身上发生的改变,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王女士找到我的时候,正是两年前全国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的那段日子。

时值春节,大部分人都需要居家隔离,她和丈夫、儿子也被困在家中。

在前几次的视频咨询中,王女士都带着激烈的情绪,和我诉说在家时有何等煎熬。

她很焦虑,非常焦虑。

焦虑到坐立难安,在家无法安心工作。

有时在电脑前刚坐一会,她就需要去阳台来回踱步,稍微喘口气。

隔着屏幕,我已经感受到了王女士扑面而来的焦虑和不安。

「在家待得太久,我现在看谁都不顺眼」

「实在无法忍受了,太难熬了这段日子」

「为什么在家的日子,像是在坐牢?」

王女士说内心时常好像涌起一股无名之火,怎样都无法浇灭,还蔓延到了家人的身上。

丈夫还是像往常一样做饭,但她一开始是没有胃口,后来又觉得很难吃,质疑丈夫做菜的方式不对。

儿子的课堂从学校转移到房间。王女士开始不由自主地担心儿子是否在认真学习,她规定儿子不能关门,还时不时从门背后偷偷看儿子有没有认真听课。

几天下来,儿子和丈夫也被她搅和得疲惫不堪,充满了负面情绪,整个家里都弥散着一股火药味。

一次,儿子不小心从屏幕上看到母亲又悄悄出现在门背后的身影,憋着一口气上完课后,吃晚饭时和王女士大吵了一架。

青春期的儿子怒红着脸吼道:

你平时都没管过我,现在管那么多干嘛?!

丈夫也跟着儿子一起,指责王女士这几天的行径。

被怼得哑口无言的王女士,既愤怒,又自责,但她又无法自控。

家里鸡飞狗跳,工作也不顺利——王女士没忍住对同事也发了火。

后来仔细想想,那只是一件小事,完全可以沟通解决掉。

但在气头上的王女士,顾不了那么多,一股脑地输出,将事态升级成一场争吵。

焦虑,让王女士成为一把充满攻击性的连弩,四处扫射。

她自己生活得不舒坦,周围的人也跟着遭殃。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随后疫情得到了控制后,王女士也回到公司办公。

工作状态虽然有恢复,但是她的问题似乎没能解决。

每次回到家,还是会陷入到一种空虚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和丈夫、儿子的关系仍然糟糕,未能缓和。

起初,王女士把这种状态归结于老公的不理解,没有做更多的事,来体谅她在工作上的辛苦付出。

但是随着来访次数增多,王女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她突然意识到:

好像从小到大,她一直都不喜欢待在家里。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为了知晓王女士为什么会走到今天,我尝试了解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王女士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后来一直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

旁人看来,她是一个事业上很风光的女性。

同事对她的评价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回看她的原生家庭。

她从小长在一个非常严苛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她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

王女士也一直努力达到父母的要求,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

在学校,她出了名地刻苦。成绩也很不错,考上了很好的大学。

参加工作后,她也努力成为最出色的那个。

凭着这一股认真拼命的劲儿,她从一个最底层的职员,慢慢做到区域分公司的高管。

几十年的认知习惯,让她在工作上独当一面。

个人生活上,她也很幸运,遇到一个包容她的丈夫。

自己「主外」的同时,丈夫包揽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照顾儿子。

可她的无奈在于,不管在工作上有多大的成就,不管老公多么愿意顾家,回到家后,她始终有种「心慌慌」的感觉。

说不上为什么,但待在外面,总是更习惯,更自在。

回顾王女士的早年经历。

极度严苛的父母,高压沉闷的家庭氛围,虽然迫使她变得优秀,但也让她对家庭产生了强烈的「回避」。

对家庭的回避的方式,也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她反复被教育的认知中,只有在学业上获得的成就,回到家才能感到得到父母的赏识,感受到一丝安全感。

——这也是推动她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认同动力之一。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王女士成年后,把这种对「家」的认知模式,代入到了自己组建的家庭中。

觉得家就是沉闷的,不舒服的——她还是习惯性回避。

只不过,此时的她,换成了通过拼命工作来回避。

直到疫情发生,一家三口需要居家隔离,王女士才无处可躲——

她不得不直面内心的焦虑,最后招架不住,只能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王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例。

家对很多人来说,是温暖的避风港,但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

他们看似生活在一个很「正常」的家庭,拥有一对「普通」的父母,有着「平凡」的成长经历。

如果不是自我意识苏醒,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如此多的抗拒和回避。

想要解决类似王女士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1、重构防御;

2、新视角看新家。

首先是重构防御。

为什么要重构防御?

因为在「原生家庭」的防御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的家庭。

一开始,王女士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态度是模糊的,她陷入到了一种「既认同我的父母,又不喜欢这种方式」的矛盾之中。

这种感觉伴随着强烈的爱,也伴随着强烈的不安。

咨访过程中,我们反复沟通着:

对比起同龄人,你在事业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你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吗?

如果不够优秀,你认为,你的父母是否还会爱你?

王女士对早年的被鞭策的经历,虽有些不满,但也认同这对她的积极影响,促使她一直认真努力,独立自主。

认可自己已有的成就,追溯源头,王女士似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直以来,我好像觉得,只有拼命学习和工作,才能获得安全感。原来这是受父母影响的。

在咨询室里,意识到这一点的她,顿时泪流满面。

那个自小就铆足了劲学习的小女孩,其实一直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成年后的她,仍不敢松口气,掉以轻心地工作、生活。

心理咨询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曾说过,很多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僵化。

固守着旧模式,没有意识地生活。

没有意识,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

但一旦深刻地觉察到了这一点,改变就容易发生了。

王女士几十年来那颗一直紧绷着的心,在经历了好几场咨询后,有了些许的松动。

但这还不够。

王女士对家庭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况且现在的家庭,是一个她和丈夫全新组建的家庭。

她还需要以新视角度看新家。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后来,王女士把丈夫一并邀请进了咨询室。

在咨询室里,虽然丈夫并没有说太多话,但每每在王女士情绪激动时,他都给她一个深厚的拥抱。

他慢慢理解了王女士之前对家庭的攻击行为,原来一切都「情有可原」。

丈夫的存在,给予了王女士强大的精神支持。

早年时期家庭没给到的爱,在丈夫的滋养下,王女士得到了满足。

在咨询室外,丈夫还主动安排了王女士参与到儿子的成长中。

开家长会时,夫妻俩会一同参与。

每一次儿子月考结束,三个人会一同庆祝。

王女士说,周末时,她尝试和丈夫一块下厨,虽然对此她并不熟练,只是帮忙打打下手而已。

但两个人一起做一桌美美的饭菜的感觉,很不错。

她开始享受,在家的生活。

我们的咨访关系,在一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各种困难的克服也结束了。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2022年春季,全国性的疫情又是一次爆发,大家在常态化的抗疫中多少已经疲惫。

包括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在这段时间内都出现了难以言表的焦虑。

两个星期前,助理给我看一条长长的微信,信息的核心内容是:

第二次的长时间居家,我已经能够坦然的独处,坦然地面对家人,包括我的父母。

这条微信来自王女士。

看到信息的那一刻,我的负面情绪似乎得到了些许的缓解。

疫情也好,居家也好,各种不舒服……其实都只是表层的导火索。

我们是否安宁和自在,归根结底都还是在于我们的内心。

疫情还在继续,我们依旧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王女士已经能够从容面对两年前她无法适应的「居家生活」。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和两年前相比,又有怎样的积极改变呢?

“关家一个月,我快疯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