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被丈夫家暴的妻子,被父母家暴的孩子,他们往往在一生中,都无法摆脱过去生活的阴影。

冷漠、吵闹和撕打,从新婚时的相敬如宾,在生活的重压、人情的羁绊和机遇的捉弄下,最终变成了一场再也醒不来的噩梦。

然而“家庭暴力”,不是靠外人调节和法律条文,就能彻底改变的。表面上的暴虐言行,实质是劳累、贫困、偏激、抑郁和疾病的外溢。

在夫妻感情游荡在聚合边缘的家庭,丈夫要么是又懒又穷,要么是为富不仁。

但只要男人挥出了拳头,作为弱势群体的女人和小孩,肯定会在情感、性格和生活上,同时遭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

现实是,只有在家庭行将破裂的前夕,母亲和孩子才会想到求助法律的武器。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01

在安徽周边的农村里,就有一位习惯了对妻子拳打脚踢的“家暴男”张三(化名)。

然而在偏僻贫穷、思想守旧的乡村,丈夫打妻子,父母打孩子,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违法违规,但是在很多中老年人的眼里,早已经是司空见惯。

正所谓,“夫妻吵架,床头吵架床尾和”。

这位“家暴男”和妻子之间的恩怨情仇,周围的村民早已有所耳闻。反正只要村子里响起噼里啪啦的扔东西声,撕心裂肺的女人小孩哭声,十有七八就是张三家又开始闹了。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更无语的是,这两口子吵闹撕打了这么多年,还是拉扯大了3个龙精虎猛的儿子。所以说这样的怪事,谁都看不懂。

你说夫妻感情不好吧,3个儿子都生出来了;

你说夫妻感情好吧,老公天天打老婆,可是村里人都耳闻目睹的。

反正就这样,张三也没多大本事,他的能力和财力只能保证维持眼前这个农村家庭的吃穿用度。或许在村子里和厂子里,张三见了村长和领导,都会点头哈腰地笑脸相迎。

但是在家里,他就是这套房子里的“NO.1”!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02

从20多岁结婚,到小儿子都上了高中,按理说,张三的家暴做法也该歇歇了。

毕竟妻子再唠叨、再犯错、再没眼色,也把3个孩子都培养成了高中生和大学生。而张三就和大多数农村男人一样,有机会就出门打工,赚了钱就到处打牌,回到家里还要对老婆发脾气、甚至是拳打脚踢。

问题是他家里3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难道是吃素的吗?

实际上,最令孩子痛苦和羞辱的,就是爸爸打妈妈。

因为外人欺负家人,自己还可以上去吵两句、挥两拳,可要是爸爸打妈妈,甚至是长达十多年的侮辱、吵闹和撕打,孩子们从3、5岁懂事起,到12岁青春期,再到18岁告别未成年,如果从小到大都眼睁睁看着自己家里的撕打和哭喊在一天天地持续。

那么孩子的心里,究竟会怎么想?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在小学阶段面对家庭暴力的孩子,会因为畏惧而逃避;

在初中阶段遇到家庭暴力的孩子,会因为厌恶而憎恨;

而到高中时期看到家庭暴力的孩子,很可能就不只是旁观了!

因为作为青春期临近成年的孩子,尤其是男生,不但膀大腰圆,而且对自我和家庭相关的事情都有了许多明确而执拗的看法。

所以大多数神志清醒的中年父亲,或许在孩子年幼时经常和老婆吵闹打架,但到了孩子懂事以后,一般会相对收敛一些,避免让临近成年的孩子看见,激发出难以控制的局面。

换句话说,很多“家暴男”喜欢打老婆、揍孩子,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脾气恶劣、精神偏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女人体弱,孩子幼小。

等到孩子长大了,能给妈妈撑腰了,很多“家暴男”也就怂了。

除了这个“脑子不合适”的张三。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03

但凡是个理智清醒的中年男人,不管是从教育还是情商方面来讲,看到3个膀大腰圆的儿子都待在家里,还敢对妻子出言不逊、大打出手,甚至打到吐血?

毫不意外的是,这一次鼻青脸肿的不再是妈妈,而是十多年来始终冷漠寡情的爸爸。

3个孩子看到“家暴男”张三再次对妻子挥动拳头,忍不住怒从心起,将这位老父亲七手八脚地摁在地上,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那么这样的行为 ,到底是对还是错?

从传统观念和人伦感情上来说,儿子打爸爸,肯定是大逆不道的错事。但是从制止家暴和避免妈妈受伤害的角度,我们又不禁想给这3个孩子点赞。

爸爸打妈妈,结果被3个儿子揍了,是对还是错?

正所谓,“严父慈母”。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里,父亲都是孩子心中以身作则和严肃伟岸的印记。而极少数“家暴男”的暴力倾向,势必会给夫妻关系和亲子感情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造成延续一生,足以彻底改变其性格和人生的童年阴影。

像张三这样,秉持着“大男子主义”的粗暴父亲,对老婆孩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听老子的,老婆就应该事事都听老公的。把好好一个家,经营到这幅田地,乃至被3个亲生儿子摁在地上暴揍,也就不奇怪了。

总之,很多家庭教育问题,包括夫妻感情和父子关系的困境,大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必然结果。

但凡一个家庭里出现一个暴戾寡情的父亲,最受伤的不是拳脚下鼻青脸肿的母亲,而是蜷缩在屋角里,手蒙着眼睛,瑟瑟发抖而绝望无助的孩子。

所以说拒绝家庭暴力,就是关爱我们的孩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