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文/忒咪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分享转发)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你有没有因此而担心呢?

朋友慧姐目前就为此头疼,她的儿子目前15岁了,上初二,据慧姐说,去年还好好的,结果突然之间儿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说,关键感觉最近天天被叫家长。

比如说留长头发,比如说上课跟老师顶嘴,再比如说跟父母说话,也像是吃了炸药一样……

面对这种情况,慧姐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怎么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变得如此“叛逆”了呢?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那么,像慧姐儿子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发生呢?

可能很多父母就会说了,我家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叛逆过,一直乖巧听话,这是不是说没有经历过青春叛逆期呢?

其实,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而叛逆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有些孩子没有这种表现,并不代表他没有叛逆期。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来说,有“叛逆”的表现形式,更好一些呢?还是没有叛逆的外在表现,更好呢?

我看了一些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相关性格的分析,才发现,可能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01.面对孩子叛逆,家长们不同的处理方式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这是孩子从儿童转化到成人的一个过程,孩子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就会出现“消极反抗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着干”。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每个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注定会有一场战争。

而一般情况下,家长在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基本上会有以下2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放任不管,任凭孩子自己度过青春叛逆期,家长不会主导和压制孩子的自主意识。

第二种是父母的掌控感强烈,通过语言沟通、批评教育等方式介入孩子的叛逆心理和情绪,从而让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看似孩子最终都经过了青春叛逆期,但是对孩子今后性格和心理的成长,却会有不同的影响结果。

而且,孩子也会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形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表现。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02.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差距

通常来说,家长都不愿意孩子变成叛逆的样子,特别是女孩子,只要有点叛逆的苗头,家长就会非常担心。

此外,在亲子关系里,很多家长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对于子女的掌控感比较强烈,而听话照做,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一般情况下,孩子如果有了叛逆的行为和外在表现,父母往往利用自己对于子女的角色优势,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批评教育。

时间一长,很多孩子就算有很多想法和自主意识,也会因为父母的强大掌控,而形成条件发射似的“乖乖孩子”。

而实际上,在孩子凸显“叛逆”特征的时候,正是孩子人格发展、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一味地打压和批评,或许是对孩子个性最大的毁灭。

而相比那些能够通过允许孩子出现一些叛逆行为来宣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家庭,这两种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自我意识发展不同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再到稳定,需要经过20多年的时间,而青春期,无疑是孩子对于人生体验和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

那些被家长尊重、等待且相信的叛逆孩子们,会在青春期里,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完成成长的人生功课。

而那些被家长批评打压,教育要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忽略自己,遇到问题也总会为别人着想,就算是被欺负,也会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这类孩子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而最后却无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情绪管理能力不同

那些被家长“纵容”叛逆的孩子们,因为敢于做自己,敢于发泄情绪,敢于在青春期里,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情绪完全由着自己,不会有压抑、焦虑的状态出现。

而相反,被家长强制压抑叛逆的孩子,却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的孩子可能长大后,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内心深处却是不舒服的,而有些呢,干脆物极必反,把之前压抑的情绪,通过极端的手段展现出来。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可能会用一生来叛逆。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心理防御机制不同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说的是个体在面对挫折或者紧张的情境时,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觉或者潜意识去解决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那些在青春期有过叛逆性外在表现的孩子,内心更充裕,更容易跟别人敞开心扉,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更容易经得起挑战,也更容易想到彰显个性的解决方法。

这些孩子大多比较随性乐观,具备着明显的个人魅力和行事风格。

而那些一直被父母在青春期压抑叛逆行为的孩子,一般因为在青春期里惧怕父母的权威,往往会形成严密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一般会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表面上很难显露自己的情绪,但一旦遇到大问题时,往往心理很容易破防。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03.当父母遭遇青春期孩子,正确的做法

心理学家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过: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那么当父母遭遇孩子的青春期,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少一点唠叨,多一点爱的表现

其实,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起讲道理、发脾气,其实更多的应该满足孩子,用实际行动表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正如教育家卢梭说的那样: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所以说,不如少一点唠叨,我们该做饭做饭,该陪伴陪伴,用爱告诉孩子,无论你做什么决定,爸爸妈妈都陪在你的身边。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其次,尊重孩子叛逆的意愿。

青春期是每一个孩子人格养成、自我发展的关键阶段,与其去掌控他,不如给足她应该有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所以,或许当我们自己放手,允许孩子去试试的时候,孩子的情感需求反而得到了满足,叛逆行为自然也会消失。

青春期“叛逆”与“不叛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最后,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处。

其实,我们有时候真的应该收起为人父母高高在上的那一套,我们跟孩子之间,不是在抢夺某一件事情的话语权,也不是在确定一个家庭的掌权者,所以不如放低姿态,和孩子做朋友,那些可能会出现的叛逆,就会消失不见。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够温和、友善地看待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用关怀代替唠叨,用心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青春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