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越是痛,越要爱

——“渡过铿锵三人行”直播课堂笔记

授课老师:长相思老师、长悦老师、王爽老师

因为上一节课的课堂笔记和感悟得到了授课老师的表扬,很开心,也更有信心和动力继续进行了。

所以,家长也得多认同和鼓励孩子,多拍拍彩虹屁。

长悦老师说自己孩子曾经生气地说,会努力考上大学,当着妈妈的面撕掉录取通知书,然后当着妈妈的面跳楼自杀。

王爽老师说,有一个考上北大的孩子真的这样做了,而不是威胁。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特别可怕的小怪兽,一气之下,就会不计后果,放弃未来,会自损一千,伤敌八百,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健康,甚至生命,让家长痛,让家长哭。所以,惹不起的,家长们趁早绕道走,千万别和孩子硬杠。

孩子行为的背后都有合理的要求。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那么这种本能来自于哪里呢?其实这种本能来自于父母的原生家庭,那么原生家庭的爱是完整的吗?在婚姻家庭中又发展出来哪些爱的能力?这样的爱是孩子喜欢的吗?

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溺爱、无条件的爱?会不会爱错了,把孩子养废了?

孩子想要的是一个苹果,家长却给了一车梨。家长等着孩子说谢谢,孩子等着家长说对不起。多少家庭的痛苦和悲剧因此而产生。

做一个加满水桶的人。当你装满别人的水桶,你也装满了自己的水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追求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爱能给到孩子归属感,感谢能给到孩子价值感。

难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无条件的爱吗?满足物质需求只是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精神上的回应和支持更重要。父母最轻松的陪伴,心灵的相通,精神的引领更重要。物质贫困之家也能养出精神富足的孩子。

有求必应,是回应,非答应,而不是视而不见。当在经济条件范围内,就痛快地答应他。否则,就温和拒绝。

孩子愿意向你倾述吗?你的建议孩子愿意听吗?孩子愿意和你共度亲子时光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的爱是孩子需要的,是正确的。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是以促进心智成熟为目的的提高的过程。

情绪是可以流动的,去描述孩子的情绪,去看见,去疗愈,看见即疗愈。

怎么样让情绪流动起来呢?家长去看见、去接纳,并允许孩子情绪宣泄。这比家长给建议、加油更重要,因为这会让孩子更自责、更烦躁。

成绩等于潜能减内耗,每个孩子都是有无限潜能的,如果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谐,那孩子的潜能就能更好发挥。否则,孩子就是无力的,就会内耗严重。

很多家长停止打孩子,仅仅是因为打不过孩子了。当孩子能平视、俯视家长时,权力争夺战就日渐激烈了。在这场战争中,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情绪是流动的,观点是流动的。给孩子空间,孩子会自省。

不需要寻找爱,只需要消融爱的阻碍。

零到六岁,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安稳的循环圈,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父母一直都在,父母一直都会爱你。孩子就不会产生心理的匮乏感、失落感,就会有满满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就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的风雨。

很多家长迷信“挫折教育”,就会人为地制造困难锻炼孩子。其实不必刻意为难孩子,因为生活的本身已经有很多困难了,以生活原本的样子让孩子面对就可以了。抗挫折力不是锻炼出来的,是内在力量,是让孩子感受很多幸福、快乐、被关爱、被陪伴、被包容、被鼓励、被认同而产生的内在力量。

家长们应该通过个人成长,去营造一个能提供爱的滋养的家庭关系,能给孩子提供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温馨港湾。

静待花开,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并不代表家长不作为,并不代表是一种无可奈何地妥协和放弃。代表的是父母很多的智慧和努力。

放手的前提是放心,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追求卓越的本性,不会轻易辜负家长、老师、自己的期待,他们自己十分渴望变得更好。只是因为做不到,所以才暂时放弃。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安全的界限内,允许孩子去尝试和试错,去总结人生经验。不要压抑和控制孩子,不要压榨孩子的生存空间,不要安排孩子的生活。

家长能安排孩子的生活,能安排孩子的幸福吗?

家长要大胆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掌控自己的人生。

爱与尊重, 和善和坚定,让爱流动起来,让孩子建立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越来越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那位衣食无忧、前途似锦的医学研究生,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长应该好好思考,去学习,去理解。因为理解,才能慈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