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最近,几个朋友约着一起吃晚饭,大约七点,我们还未走到餐厅门口,朋友小达接了个电话,他和电话那人争执了几句。

“我吃完就回去!”

“现在才七点!”

“好,我现在就回去!”

小达挂完电话后,向我们投来了抱歉的眼神,我们心领神会地朝他点头,示意让他可以离开。小达和我们一起长大,我们自小就知道,他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哪怕到了20岁,也不允许他超过晚上七点回去。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我们都相信小达母亲对他的爱是无私的,世间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但其实这种爱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爱也并不意味着要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很多时候父母的要求并不是合理的,长此以往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与控制孩子就会造成逆反心理,也会让孩子心中怨恨父母。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感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父母控制孩子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是会毁掉孩子,至少在这三个方面,孩子会让父母大失所望。

1

叛逆

“沙子在手中紧握,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孩子也是这样,越控制越叛逆。《小欢喜》中的英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妈妈想让她留在北京,但是她却想考南大。妈妈偷偷给她改了志愿,她就气得去跳河。当妈妈赶到时,她声泪俱下地控诉“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控制了孩子的身体,留不住孩子的心,控制也是一场空欢喜。你不可能控制孩子一辈子,孩子总有展翅高飞的那一天,到时候想控制都难了。“北大状元”、“留美博士”王猛,整整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曾经写了一封万字长信控诉父母的控制欲,和父母决裂。这就是父母控制欲过强的最好反例。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2

抑郁

如果父母总是从心理上控制孩子,孩子可能会抑郁。

父母总是责怪孩子不那么优秀,孩子一旦认同了父母的观点,会心生内疚“我真是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我应该好好反省”。这样的情感模式高频率出现后,孩子就把父母的不满归因到自己身上,导致抑郁。

孩子总是用优秀的表现让父母满意,获得父母的爱,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父母表现得不“爱”自己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惧怕、愤怒,但是敢怒不敢言,就压抑在心理,抑郁成疾,到了一定程度会爆发,或者伤害父母或者伤害自己。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3

依赖

“父母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控制孩子,有些孩子会变得特别依赖父母,不喜欢自己动脑思考,背靠大树好乘凉,反正一切由父母包办,自己不会受委屈。《都挺好》中的苏明成,考不上学,父母到处求人;找不上工作,父母帮忙找;结婚买房子,父母出钱买;打人进派出所,父亲去求情。苏明成前半生活得很窝囊,经历一番不堪之后才醒悟。

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本来是方的,愣是被磨的没有棱角,没有自己的主见。凡事听命父母,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等父母老了,孩子该听谁的,到时候失去主心骨,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李开复当时谈过一件事情,有的大学生毕业找互联网工作,还要问一下不会看邮件的父母的意见。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所以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人说,应该用守望型的爱。

在《麦田的守望者》里,作者塞林格说:“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其实这种状态非常像养孩子。父母在这个守望的爱里,可以再多加一些空间。这个空间越大,孩子越能感觉到自由,越有机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而非时时刻刻看父母的脸色,或者直接被父母给暴力驯服了。当我们年幼时,面对父母的控制无法进行反驳。可是当我们为人父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渴望,什么是我们曾经最讨厌的打着爱的名义的控制。那就要反思自己,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

家长没烦恼|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不难,就是使劲控制他

如果彼此之间可以做到相互理解,作为父母一定要学着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这样他们长大以后才会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相信这也是每个孩子所希望父母做到的。

虽然很多父母都喜欢掌控孩子,但想想之后就会发现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我们身边,所以适当的放手与尊重是对他们爱的一种表现

-END-

第一教育内容团队 整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