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情感心理】网课当下 如何规避“网瘾”

随着这次疫情形势的发展,很多中小学再次被迫进入“线上模式”,孩子们在家里使用电子设备上网课,被网友们调侃为“有如让美猴王看管蟠桃园”。平时家长们怕孩子过度沉迷小视频和游戏而限制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如今要长时间交到孩子手里,怎么能避免孩子犯“网瘾”,这也是很多家长忧虑的问题。

【情感心理】网课当下 如何规避“网瘾”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每周五、六、日三天,以及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的服务。这份针对未成年人的“史上最严游戏限时令”,让不少家长舒了一口气。但是在对网络游戏“限时”的背后,如何从根源上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加值得人们深思。

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是种精神疾病吗

2020年,大陆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1/3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网络。目前,游戏低龄化趋势明显,“网络和游戏成瘾”甚至被列为了精神疾病,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但是并非每个过度上网或过度游戏的儿童都能达到诊断标准。其实,除了精神疾病,孩子沉迷网络和游戏还包括其他原因,比如家庭关系、学习困难,以及人际关系的回避,等等。

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网络成瘾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口唇期,也就是我们的婴儿时期。

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成年后,当遇到挫折,如学业上的失败、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上的恐惧、失恋、家庭打击等时,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一些人就容易沉溺于网络之中,使潜意识中的压抑得到释放。IAD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很少体验到,却隐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满足感。

【情感心理】网课当下 如何规避“网瘾”

关于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是网络成瘾综合征。一般来讲,临床上更关注游戏和网络的使用是否对正常的社会功能构成了损害。如果有所损害,才是必须加以调整的。所以,不太建议家长们过度解读目前诊断标准中的条目。必要时还是要求助于专业人士来进行判断。

孩子过度使用网络家长应该怎么做

【情感心理】网课当下 如何规避“网瘾”

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则是要互相理解,尽量达成一致。因此家长不要完全否定游戏、聊天、互动娱乐等活动。

其实,一些电脑和主机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发育也有促进的一面,只要引导得当,时间安排合理,家长不需要“唯游戏必反对”,甚至可以尝试掌握孩子游戏的主动权,主动选择并适度引导儿童进行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因过度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小屏幕的电子设备造成的视力损害,还可以适度促进儿童感统的发育,培养相关的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

其次,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订生活计划,合理安排管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一些相对低龄的儿童,家长甚至可以选择几款亲子游戏一同游玩,既拉近了距离,又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时间的管理中来。

此外,希望家长们能够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可以参与和接触的活动。活动越丰富,满足感获取越多,越不容易对单一的事物过于依赖,这也有利于儿童良好人格的养成。

最后,建议家长们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亲身体验一下您的孩子经常玩的游戏。正所谓“知己知彼”,只有参与了、调研了,我们才有发言权,并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更好地在同孩子的沟通中掌握主动权。

作者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文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