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有句俗话说:“母女天生是冤家”。

确实,母女关系,有时像谜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双方拿着相爱相杀的剧本,沉浸在各自的角色里。仿佛在玩跷跷板,一边是牵挂,一边是撕扯,摇摇晃晃,惊险又刺激。

一个导火索,足以引爆两个人的心理战壕,毁灭还是重生,那就看彼此的造化了。

“我终于活成了

我妈的样子”

在《相逢时节》中,陈昕儿在与母亲的“对战”中,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

母亲是一个强势且性格暴躁的人,掌控着女儿的一切。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陈昕儿是朋友圈里有名的“陈规矩”,做事偏执、教条,这都拜母亲所赐。

陈昕儿离婚后,母亲却从不帮她,反而处处叱责她丢了娘家人的脸。

面对母亲的无情贬低,她眼神中的恐惧与紧张,让人好心疼。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因为陈昕儿没有工作,又被强势的母亲逼着找工作。

陈母:“尽管你10年没工作了,实在不行你可以干钟点工”

陈昕儿:“我去做钟点工,要是被你的老同事遇见了,丢脸的也不是我”

陈母:“你这怎么又倒打一耙,说到我头上了呀,你是为我活着的吗?”

陈昕儿:“我就是为你而活着!从小到大,你就一直在我边上叨叨,我考不上一中,你没法见人:我当不了团干部,你没法见人;我上不了好的学校,你没法见人;我找不到好的工作,你没法见人;我找不到一个好男人,你也没法见人……我又不是没有钱养活我儿子,你为什么老是逼着我天天去找工作呀?”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母亲的严格教育,并没有让陈昕儿变得优秀可人,反而生活和婚姻一塌糊涂,性格又古怪。后来,因为她精神失常,拿着小刀划伤大腿,鲜血淋漓,被母亲送进了精神病院。

更可悲的是,原生家庭留下的伤,通通留给了孩子。陈昕儿和儿子相处时的状态,和自己的母亲一模一样,急躁,易怒,情绪极不稳定。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她给儿子立各种规矩,控制儿子的一言一行,连吃个饭的坐姿都要强行矫正。在众人面前,和丈夫大吵大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可怜又可恨的陈昕儿,终于活成了她最讨厌的妈妈的样子。

作家简·沃尔德伦曾说,成年女性会寻找到其自身价值,让自己渐渐变得重要。但在摇摇摆摆从女孩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她需要别人来帮她决定自己的价值——这其中没有谁的影响比得过她母亲。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各自缠绕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亲子关系向来剪不断理还乱,家族观念代际相传,情感隔阂很难被彻底消除。

那些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羁绊,不知要经历多少刻骨铭心的痛才可以摆脱。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因为离婚,

妈妈要和我断绝母女关系”

“我妈的一个眼神能把我杀死”。

朋友小敏经常这样吐槽她妈妈,当她云淡风轻地诉说自己的故事时,我分明感觉到她内心的挣扎。

和陈昕儿母女关系类似,小敏的妈妈对她要求极高,期待女儿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为她争面子。

而强势妻子的背后通常蜷缩着一个软弱的丈夫,所以,小敏对父亲的认知来自妈妈的贬低和嘲讽——“一个没出息的窝囊废”“不顾家,冷漠无情”。父亲的“被动缺位”,让小敏丧失了对男性的基本判断。

在这样的家庭里,小敏的世界只有一列列冰冷的考试成绩,每次考试战战兢兢,生怕落后。

虽然初中和高中如愿进入北京最好的学校,但她变得不爱说话,独来独往,人际关系特别紧张。而妈妈不在乎小敏的变化,享受着“家有学霸,教子有方”的称赞。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图源:电影《春潮》

小敏高考的失利,给了妈妈一次“报复”,迅速逃离家上了外地的普通大学。

毕业两三年,匆匆忙忙嫁人了。

男人比她小5岁,选择他的理由是“温柔,体贴,爱笑,这是我过去生活中最缺少的东西”。

但是,命运弄人,婚后她发现这个男人“变了”,大男子主义,从不分担家务,经常忽视她,还会对她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指指点点,被操控的感觉又侵袭了小敏。母亲的影子,时不时地环绕在这个刚组建的小家庭。

小敏受够了!

30岁那年,她毅然决然选择离婚。

而妈妈以“断绝母女关系”要挟她,坚决不让她离婚。妈妈不接受软弱听话的女儿突然有了自己的意见,这在挑战她的权威,所以,不顾一切地用威胁、哭闹,甚至生病等方式来夺回她的操控权。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但小敏这次彻底反抗了,离婚当天,她说“我像一只鸟自由了,虽然弱小,但我不怕了”。

迟来的“叛逆”,像一把利刃刺穿了妈妈的自恋。

接下来与妈妈对战的几年时间,小敏几乎消耗了所有力量,得了抑郁症。失控时像疯子一样用脑袋狠狠地撞墙,冷静时如行尸走肉般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

当一个人与外界彻底隔绝,唯有光照进来才能让她感受一丝希望。阅读就是这束光。

她热爱读书,接触心理学后,她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都有了更深的认知,自救慢慢开始了。

状态越来越好后,有天她约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喝茶,她淡然地说:“我接受了妈妈更爱她自己的事实,接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接受了想要成长必须先打碎自己……妈妈抢了我的自主权,我拼尽全力把它夺回来了,这个过程很难,但我做到了。”

是的,她做到了。当她开始接受过去的种种不堪,内心就开始长出来力量。

她现在可以不带愧疚感地告诉妈妈:

“我开始有自己的生活了,

妈妈你也要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

我爱你,

但我不会被你掌控了。

如果你也爱我,

那就相信女儿做的每个选择。”

当双方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关系就渐渐破冰了。

妈妈接受了女儿离婚,接受了自己虚荣又自私的事实,接受了女儿对她的控诉,接受了女儿抑郁症的疯狂与自虐。在接纳的过程中,妈妈的心变得柔软了。从此,她和女儿保持安全的心理距离,不再越界了;脾气也收敛了,不再贬低、埋怨丈夫了。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而小敏和父亲的关系,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中,有了质的变化。

在西北那片空旷广袤的土地上,他们见到了美丽的青海湖,雄奇幽险的丹霞地貌。一路上,眼前的老父亲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他可以细心地给怕冷的女儿披上外套,可以在合影留念时把女儿拥入怀中,可以在山顶看夕阳时将肩膀借给疲惫的女儿……

这些时刻,摧毁了她对父亲的偏见,两颗疏离的心正慢慢靠近。

去年冬天,小敏35岁生日,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的妈妈原来这么可爱,给我买了一套粉色睡衣,还带着恐龙图案。爸爸遗传了爷爷的厨艺,一桌好菜五星好评!笔芯。”

通往幸福的捷径:

接纳过去,重构自我

每一代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我们的妈妈、奶奶、姥姥,她们童年所在的环境,比当下不知要差多少倍。她们身上也有自己的创伤,还没有能力去觉知。

所以,我们这代人要坚信改变的力量,可以切断这种代际创伤。

我们可以去归因,但不要轻易地去归罪;可以怨恨,但不要攻击自己;可以揭开伤疤,但不要放弃为自己负责。

正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的:

你不需要为童年的伤痛负责,你的父母才应该为TA们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忽视你” 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人爱” 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打骂你” 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误解你” 负责。

然而,将童年时对自己的责任免除掉,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后对自己的全部责任。将父母的责任还给父母的同时,也承担起成年人该承担的。

修炼母女关系是一场自我救赎。真正的和解,不是原谅,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放下和接纳。

重新建立自己的内心秩序,找到自己的热爱,遵从内心、不盲从,才能过上舒服自洽的生活。

心理大师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40岁开始。

如果,你在30岁,甚至20岁就开始有了二次生命,那就太幸运了。

希望,每位母亲和女儿都能一起探索生命,找到人生目标,活出最真的自己。

“30岁离婚后,因为妈妈,我得了抑郁症”

图源:爆红Ins的母女三人(Dominique和两个女儿)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