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在我们大人的认知里,幼儿园是没有纷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名利追逐的完美小世界。孩子们凑在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没有课业压力,不用担心考试,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开开心心,这不正是我们梦里的那个桃花源吗?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近乎“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暗潮汹涌,看似单纯的孩子也会“腹黑”,他们会拉帮结派,会排除异己,会讨好师长。成年人的社会有自己的规则,小孩的世界也是一样。

很显然,在幼儿园里老师是这个小世界的主宰者,孩子过得快不快乐,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

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娃的心情

同事铄哥气呼呼地吐槽,上大班的儿子在幼儿园被罚站了。两口子问了半天,才知道是因为儿子午休时摸了摸手作课做的气球,发出了点声音,老师觉得吵到别人了。孩子却觉得很委屈,明明声音很小,认为老师故意针对他。平时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这几天一直蔫蔫的。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烁哥说:特想举报这老师,但媳妇不让,没办法只能忍着。还得一边生气一边安慰孩子:有错误就改正,错了受到惩罚就忍了吧,谁让你午休时不睡觉呢?

你看孩子其实很敏感,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哪个老师喜欢自己、哪个感觉一般,孩子看一眼就能知道,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那么多家长拼了命要和老师处好关系。

幼儿园里老师很难做到一视同仁,虽然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但其实很难做到。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做事风格不一,老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那些配合度高、听话的孩子自然会受到偏爱,而那些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纪律的自然会让人觉得心累。

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真的不受老师“待见”。

幼儿园的“潜规则”,老师不会明说,但家长要知道

幼儿园是孩子开始独立的第一步,他们开始尝试融入集体,学会团结、协作。孩子们微微颤颤地步入一个小社会,如果这次体验不好,将会直接影响他们融入集体的态度。

不管是社会也好,还是幼儿园也好,都是有一定的“潜规则”的,身为家长如果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完全不了解这些“潜规则”,孩子很有可能会吃亏。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老师喜欢自理能力强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中宝”,从小被捧在手心里,很少需要自己动手。所以这届孩子上幼儿园后暴露出的一大问题便是:生活自理能力非常糟糕。

虽然新入园老师会帮忙,但幼儿园生活步入正轨后,老师就会对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很快就会被筛选出来,吃饭需要喂、上厕所不会自己脱裤子等,这些孩子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就要额外更多照顾。

班上孩子那么多,老师难免会照顾不过来,所以如果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是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相反,那些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不用老师费神,会被格外喜爱。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老师喜欢懂礼貌的孩子

一般老师都会喜欢懂礼貌的孩子,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懂礼貌的背后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是靠“模仿”来学习的。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懂礼貌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温文有礼,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会更省力。

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就出口成脏,老师不仅要担心其他孩子被脏话影响,还要想办法纠正这个“问题宝宝”的不良行为,就会非常心累。

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尽量避免

幼儿园的“潜规则”除了孩子自身外,家长也会直接加持孩子的待遇。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事多”的家长不受待见

优米班上有个妈妈,几乎每天都会在群里问一大堆自家宝贝的情况。比如:吃了多少?拉没拉臭臭?喝了多少水?睡觉怎么样?偶尔老师忘记回信,这位妈妈还会来个电话轰炸,仔细询问。

明显能感觉到老师从最初的事无巨细,到后来的敷衍,甚至有次接优米看到老师直接躲开她。

其实也能理解,老师每天都要管孩子们的方方面面,很难仔仔细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情况,偶尔忘记查看某个孩子也很正常。如果真让老师每天仔细梳理一遍班上每个孩子的情况,其他事情也都别干了。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不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

幼儿园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太小,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较多。比如,一些手工作业、信息收集都需要家长亲自下场。

大部分家长平时工作非常忙,在我们看来:送孩子去幼儿园就是让孩子有人看管,同时还能学些有用的东西,学习相关的交给学校就好了,何必要折腾家长?所以,必然有部分家长并不想配合老师。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妈妈群里的范姐,前几天去幼儿园门口维持纪律。疫情原因,幼儿园需要每班出1个家长负责早晚接送时的纪律,范姐全职在家就积极报名了。那天之后,范姐说明显感觉到老师的热情,早上送孩子、晚上接孩子老师都会单独跟她聊几句。

群里有人问:“你是准备卷死其他家长吗?” 范姐回了句:“还不是为了孩子能好过点?”

不得不承认,每个班上总有几个积极的家长,非常配合老师工作,这让其他不那么配合的家长显得突兀。很显然,这些配合度高的家长,孩子必然也会受到老师的优待。

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各位家长尽可能配合老师工作,毕竟我们的配合度很可能就会转换为孩子在幼儿园的舒适度,你说对吗?

幼儿园“潜规则”,2类家长不招老师喜欢,老师不说但家长要知道

幼儿园招老师喜欢的孩子,要么是自己足够独立,要么是家长足够给力。所以,如果孩子自理能力差,咱们当家长就多下点功夫,尽量和老师处好关系;实在工作忙,就多抓抓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娃学会独立。

最后想说,孩子独立的过程一定会伴随疼痛,但各位家长也不用太担心。要相信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即便入园时自理能力差,有其他孩子作为对照组,熊娃也会努力迎头赶上的。我们能做的唯有:尽可能配合老师,静待孩子长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