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双减之后,想要孩子出类拔萃,需要父母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对孩子而言,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是永不过时的定律。

史上最严格的“双减”政策落实后,作业少了,补课班不上了……

一系列的措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在这些变化之下,父母好像也能轻松一些。

但其实恰恰相反,“双减”之后,父母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好的教育,永远需要父母的奋力托举。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我很认同一个说法:

“双减”,一减不优秀的孩子,二减不重视教育的父母。

想要孩子在“双减”后脱颖而出,父母就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三不惯

1. 孩子沉迷手机,不惯

“双减”政策出台后,“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定也来了。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最核心的一点是:未成年人一周最多只能玩3小时游戏,并且还需要进行身份认证。

但这真的能阻止孩子玩游戏吗?

前几天, 腾讯做了一项关于“双减之后,孩子们放学都干啥”的调查,在接近2万人参与的投票中, “在家闲着玩手机”的人数比例高达32.4%。

“双减”之后,如果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很多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原本朝气蓬勃的孩子,一旦被手机中的精彩所蛊惑,最先毁掉的就是身体健康,视力下降、颈椎病、肥胖、免疫功能失调等问题屡见不鲜。

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加持,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注定要受到限制。

特别是在中考体育分值逐年增加的大环境下,一个天天抱着手机、缺乏运动的孩子,将来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们常说: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而毁掉孩子成绩最快速的办法,就是放任他在手机的世界中沉沦。

学霸和学渣之间,往往就是隔着这么一个小小的手机。

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曾说:

“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难以戒除。”

成年人面对手机的诱惑都尚且难以自控,更不用说自制力差的孩子了。

因此,在“双减”之后,与手机“争夺”孩子这件事,不仅不该放松,而是应该更加迫在眉睫。

2. 孩子拖拉磨蹭,不惯

“双减”政策中对作业量也有了明确要求,其中规定: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

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很多孩子觉得反正时间多,作业少,可以慢慢写,结果玩着玩着,拖着拖着,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

面对孩子的磨蹭,大多数父母采用了“催”这个简单直接的办法。

孩子是催不快的,他们拖拉磨蹭,大多数的病根其实都是缺乏时间规划能力。

真正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对时间的管理。

还记得清华学霸那张学习计划表吗?

从早上6点40分到凌晨1点睡觉,中间的时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同样24小时,学霸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时间观念差的孩子只能不停处于“赶工”状态。

是否擅长时间管理,与孩子的成绩息息相关。

正如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曾说:时间管理能力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决定学习成绩。

拖拉磨蹭,看似是小毛病,不仅与孩子的学业密切相关,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工作与社交。

因此,父母在“双减”后,对于拖拉磨蹭的毛病不仅不能纵容,反而可以趁着作业量减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时间的管理。

3. 孩子习惯不好,不惯

“双减”对于降低学习压力,也有了明确规定, 比如不能随意增减课时,降低考试压力,不能唯分数论……

孩子松绑了,压力减轻了,人不像之前那样精神紧绷地学习,但很多坏习惯浮现出来:好吃懒做,不爱运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这些坏习惯看似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积累得越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更困难,就越容易拖垮孩子。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输在学习习惯。

哪有什么天生学霸,不过是好习惯的厚积薄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孩子3~12岁之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不重视,未来再去纠正为时已晚。

“双减”后, 父母更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两不管

1. 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不管

原本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下课在培训班有辅导老师带着学习,回到家还有父母的监督,现在课外补习没了,也意味着孩子自主的时间更多了。

比起过去的“包教包会”一站式安排学习,如果孩子的独立性不强,不会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那么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因此,那些有远见的父母,早早就开始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了。

浙江女孩邵奕佳,高考719分,为了圆心中的北大梦,霸气地拒绝了清华的录取。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对于女儿的选择,父母表示完全支持,因为在他们眼中“女儿从小就很独立,什么事都不用家里操心。”

从小,父母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她的独立性。

正是父母的尊重与放手让她提高了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只要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马上冲上前去帮他们解决得明明白白,看似是爱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

拥抱太紧的爱,很多时候是一种隐秘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权利,他的人生应该自己走,父母不能代替。

父母越早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的未来才会走得更稳。

2. 孩子能承受的困难不管

孩子自己在学校里面,也许会碰上之前没有遇过的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这个时候看的就是孩子之间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别。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能否成功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年龄小,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开始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决定,帮助他们排除一切障碍。

然而这种做法是在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退化。

孩子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但成长恰恰发生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

就像邓亚萍在谈到自己的育儿经时说,“并非所有的压力都可以躲避,困难和挑战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如果躲着不解决,问题永远还在那里。”

让孩子直面困难,就像是在身体上埋下一颗种子,当未来他们遇到困难时,先想到的不是去回头看看爸爸妈妈,而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之前,网上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火了。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妈妈提出的9条规定,其实目的都是一个:“遇到问题,请第一时间尝试自己解决”。

在条约正式实施后,孩子果然喊妈的次数少了很多,习惯了自己起床洗漱,给自己盛饭,下楼玩的时候会记得背着水壶和防蚊液。

爱孩子不是要做一对“铲雪车”父母为孩子铲平一切障碍,而是放手让他们独自去体验。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很多。

给予信任,学会放手,他们的步伐才更加坚定,沉稳。

唐江澎校长曾说: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优雅生活者,责任承担者,和问题解决者。”

独立健全的人格、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善于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些终将成为孩子的底层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人生路上披荆斩棘。

双减,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既是变化,同样也是新的机遇。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事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双减”之后,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