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您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吗?

现在是一个“父母难当”的时代。

由于心理学的广泛普及,无论大人和孩子都知道:父母“无证上岗” 危害极大。社会舆论给了父母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中,“父母不懂沟通”作为经常被孩子“指控”的一个关注点,尤其让父母压力变大。

有一位父亲曾向我抱怨:“现在网上说的实在有点太过分了,动不动就说什么‘十句破坏亲子关系的话’, 弄得我八岁的儿子也知道‘亲子关系’这个词了。

有一次因为他实在淘气,忍不住打了他屁股两下,他竟然哭着对我喊:‘爸爸,你破坏我们的亲子关系了!’搞得我又好气又好笑,也没再去下手了。老师你说, 这样下去,这当父母的还能不能管了?”

在场的人听了他的话都哈哈大笑。

这位父亲的困惑我能理解。在现代社会中,父母的角色被高度期待与要求,当父母的常会陷入焦虑。但“矫枉必过正”,过去我们多少年都是在忽视孩子的需求、只讲命令不讲沟通的情况下养儿育女,现在对父母的要求高一点也没有错。

有一位母亲曾绝望地对我讲:“老师,我已经尽力了,您能帮我劝劝他吗?”

“您是孩子的妈妈,为什么不多尝试跟他沟通呢?”

“我怎么说他都不听啊,根本没法儿说。我们之间有很深的代沟。”

“ 代沟”是我最常听到的,也是大多数父母经常用来逃避“沟通责任”的理由。

还有一位妈妈曾经对我说:“老师,不管我对儿子说什么,他的回答总是三个词:嗯、不知道、随便啦。我该怎么办?”

这位母亲的困惑非常典型。亲子沟通过程中出现“代沟”,往往成为引发父母情绪决堤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父母发现孩子不专心听自己讲话时,情绪就爆发了:大吼大叫、胁迫甚至体罚。到了这一步,沟通其实就已经失败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的亲子沟通为何会失败。举个简单的例子:已经到了要出门上学的时间,儿子还在玩手机。当妈妈要求儿子放下手机、赶紧收拾的时候,儿子看了一眼书包,目光又回到了手机上。

妈妈:“听到没有,快点把手机放下,再不出门就迟到了。” 儿子;“我知道,等一下,马上就打完了。”

妈妈:“我再数三个数,一、二、三……”

儿子(焦急):“再等一下,就一下……”

妈妈(爆发):“你怎么回事儿?!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就是不听!”

儿子(哭):“妈妈是坏人!都怪你,害得我游戏输了!”

妈妈更加暴怒:“你还学会骂人了!”拿起沙发上的抱枕就朝孩子扔了过去。

在这场小小的“家庭戏剧”里,发生了什么?儿子想要上课又想玩手机,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本来就很着急,却只能用生气来抗拒。

妈妈明明很关心儿子,担心儿子迟到,却生气大骂。儿子因为游戏输了感到挫败,就将责任推到妈妈头上。

为什么这样的剧情反复在家中上演?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先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萨提亚沟通模式。

一、人生幸福的三要素

决定一个人幸福的三个要素是健康、关系和财富,人生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同学和同事等关系,其实我们一生中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也就那么30-50个人,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好了,基本上我们的人生就幸福了,而事实上我们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于和我们最亲近的这30-50个人。如何使这些关系和谐、融洽,就需要我们学习良好而有效的沟通。

二、什么是沟通

沟通,顾名思义,沟被堵了,需要疏通。

其实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或者情感的一种传递,反馈的过程。汉语是非常有艺术的语言,我们看到“沟通”这两个字,所谓沟通就是水沟如果堵塞了,水就流不过去,所以水流就不畅通了。所以沟通就是水要流过去,当中畅通无阻,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交流跟沟通意思差不多,就是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换。水沟要通了,水流才能够顺利的通过去,然后才能彼此交换信息。所以汉语的字词真的很美很有艺术性,看到这个字词就知道沟通一定要通,水流才能够一定的流过去,然后才能够彼此交换信息。

提到关于言语还有沟通的经文,在箴言15章23节说:“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如果我们口里面说出的话是对人有造就,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我们自己就觉得很高兴。所以我们常常说好话,不只是让别人觉得受用,其实也会觉得让自己心里觉得很舒服。箴言25章11节记载另外一段名言就是:“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三、萨提亚沟通模式

萨提亚是美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的名字,她的全名是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年)。她创新的家庭治疗流派在当今世界极负盛名,为了纪念这位家庭治疗的先驱,该模式被命名为“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体验过程。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她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四、萨提亚模式沟通三个要素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模式沟通三个要素:自我、他人、情境

(1)“我自己”:内在和谐、做自己的主人;

(2)“我”与“另一个人”:关系和睦;

(3)“我”所处的人际系统(家庭或组织):社会和谐、家庭或组织成员之间和谐、协作、有凝聚力等。

萨提亚模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桥梁,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萨提亚温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达致全新的生命境界

五、压力状态下沟通的四种模式

人们并非生来就会沟通,沟通是学来的,而且多半还是模仿他人的结果,我们主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沟通,然后变成我们习惯的模式。通常我们在压力状态下的沟通有以下四种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1.讨好型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占人群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人数较少,15%。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需要冷静”。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可能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4.打岔型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更少,占人群0.5%。避重就轻,习惯闪躲。自己、环境和他人都没有。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辞不达意、不愿意真正去面对。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六、萨提亚模式:一致性沟通

行为: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任的、接纳的、有爱心的、平衡的

言语:带有感受、思维、期待、愿望及不喜好地诚实,开放而分享的,聆听他人,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三者

主要情感:平和的、平静的、有爱心的、接纳自己与他人、脚踏实地的

自我概念“高自我价值、能干的、欣赏自己、庆幸自己的独特性、接纳价值的平等、与生命力联结

资源:自我觉察、负责任的、开放的、关怀自己与他人、统整,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症状都是健康的。

只有将沟通三要素:自己、他人、情境,三者都关注考虑到了,才是一致性的沟通。忽略自己、只关关注他人和情境是讨好,忽略他人、只关注自己和情境是指责,忽略自己和他人、只关注情境是超理智,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是打岔。

就像呼吸之于生命,沟通是维系个人健康、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和促进生产力的关键。

但是只有一致性沟通才能引导出互相滋养和支持的关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具备无数的内在资源,可以更有创意地使用这些资源,让沟通变得一致。这就是萨提亚模式中的一致性沟通,正如萨提亚所描述述的五种自由

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

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七、一致性沟通的四个步骤:

(1)我的五感(眼耳鼻舌身),当我听到、看到……;

(2)我的感受,表达感受;喜怒悲惧忧……

(3)我的解释,对感受的解释;

(4)我的决定……,是疏远还是亲近,还是保持原来状态不变。

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一致性沟通时总结出来的四个步骤,非常实用,初学者照着套,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这四个步骤中比较难的是第二步,我的感受,当我们刚出生,还是一个婴儿的状态时,我们都是开放的,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吃喝拉撒都是毫无顾忌地、毫无掩饰地呈现。等到我们上幼儿园直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都是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今天开心不开心,高兴不高兴,我们都会跟父母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我们慢慢隔离自己的感受,只会说事情,甚至只打招呼,言不由衷,误会、猜疑,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的不一致等,障碍了我们的人际沟通,我们不再表达真实的感受,带着面具,包裹着厚厚的壳过日子。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和冷漠和表面上的虚情假意,或者讨好,或者指责,或者讲大道理,说些正确的废话,或者打岔回避。我们常常说活得太累,对吗?我们为什么累?心累!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这四种沟通形态,我们统称为“不一致沟通”。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表现能很容易地识别不同的沟通类型: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这些表现都可以归结为与自我的不一致。

萨提亚女士曾做过一个经验性的总结: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 50% 的人回答“是”(讨好型);30% 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15% 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更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还有 0.5% 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只有 4.5% 的人是“一致性”的。那么,不一致沟通会有什么害处呢?

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曲自己的情感, 不愿承担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掩饰它。例如,当别人做了一件让你愤怒的事,你无法直接说“你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愤怒”, 却要转成一个指责者说:“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不一致的沟通事实上伤害了我们和别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对不喜欢的事情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亲子之间的不一致沟通,就会造成我们所谓的代沟。

说白了,代沟其实并非“代”的问题,而是“沟”的问题。如果看不清话语背后的情绪真相和需求,夫妻之间也会有代沟。

以上面的妈妈与儿子因为手机而引发的“战争”为例,如果妈妈能觉察到,原来自己的指责和威胁,是因为害怕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那么她会怎么做呢?如果妈妈看到孩子说粗话背后,是想摆脱挫败感,她又会怎么接招呢?

要想解决这种亲子间常见的冲突,我们就要学会一致性沟通。

所谓一致性沟通,就是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

一致性沟通有四个基本的原则:讲事实,不讲评判;讲感受,不讲片面的观点;讲期待与需要;讲请求,不讲命令。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首先,区分事实与评判:事实是客观发生的事件(看到、听到), 评判则是我们大脑的猜测。比如:事实是“我看见你拿走了我的水杯”, 而评判是“你是个小偷”,或者“你拿错杯子了”。其实,对方只是看你把水喝完了,想帮你把杯子加满水。

其次,区分感受与观点:讲感受就是描述人身体或心理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四肢发冷”(生理感受)或“我心里感到压抑、委屈”(心理感受)。而观点则是指想法,比如“女人不应该没有教养”。

再次,关于期待和需要:我们的情绪背后,都有一份未被满足的需要,如果能表达出自己的期待和需要,情绪就会流动和释放。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对方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很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最后,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是指我表达我的需要和期待,但对方不一定要满足我;命令,则是指对方必须满足我。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达成一致性沟通的方法:

1. 表达愤怒。

(1)停下来,呼吸。

(2) 自我检视:留意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我愤怒,因为不喜欢别人……的行为,这让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 体会自己内心的需要(未被满足的部分)。区分:对方是否有义务来满足我这个需要。比如:对方未经我允许随意使用我的私人物品, 这就是对方的问题;可如果我闯进别人的私人空间要用对方洗手间,却被对方拒绝,这时候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

(4) 如果确实是对方不尊重我,可以向对方表达:“你做的……( 具体的事实),带给了我……(负面影响),让我感到……(难过 / 愤怒 /生气等),请你……(期待:具体要对方怎么做)。”

2. 表达歉意。

表达歉意的基本原则有三个:

(1) 为事不为人,即因为这件事情道歉,而不是因为我这个人道歉。人的行为并不等于人本身,不要因为做错一件事情就说“我真不是东西”, 这样就把整个人都否定了。

(2) 做出改进的承诺。正所谓“知耻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 请求对方原谅。你可以这样表达:“这件事情……(具体事实) 是我没做好,对不起。今后我会……(如何改正),请求你原谅我。”

3. 表达感激。

表达感激的步骤: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你可以这样表达:“你做的……(具体事实),带给了我……(我得到的好的结果),让我感到……(内在感受的满足),谢谢你。”

在接受别人的感激时,我们要注意:不要自我膨胀,也不必假谦虚。对接受别人的感激的渴望,是正常的事情。要说明一下,肯定和欣赏是爱流动的开始。

假如我们能够学会一致性沟通,当我们在面对亲子的冲突、面对孩子的哭闹,对自己和对孩子所做的事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当孩子不听话、不顺从导致自己很愤怒时,与其“原地爆炸”地大吼大叫,不如试着这样做:

1. 呼呼气。

深吸一口气,慢速度吐气,唤醒副交感神经,缓和交感神经,让自己不要爆发或逃跑。

2. 看一看。

保持好奇,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我现在怎么了?有什么感觉?孩子现在怎么了?他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底下的“冰山”可能是什么?

3. 抱一下。

先联结情感,再纠正错误。如果你愿意,给孩子一个拥抱。若被孩子拒绝,可以向他发出邀请:“我需要一个拥抱,当你准备好,过来找我。” 因为当他们感觉更好时,他们会做得更好,同样,我们也是如此。

4. 说出来。

面向孩子,试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并说出孩子的感受。例如:“我现在因为你的行为感到很失望、生气”“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生气”。

5. 谈一谈。

保持良性对话,与孩子谈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讨论如何可以解决彼此的困扰。

当我们尝试这样做的时候,我相信结果一定会有所不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里,藏着很多没说出来的需求。往往基于某些原因,我们害怕说出真实的感觉,担心如果坦白了,就意味着自己全身赤裸地面对他人,这样太没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我们选择用一些方法伪装情绪。

但如果我们愿意再多看看孩子和自己的内心,从心底接触孩子和自己,或许就能够窥见彼此藏在内心深处的需求和痛苦挣扎,以及对彼此的在乎,从而拉近我们与孩子间的距离。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怎么办?教你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达成一致性沟通。

相处之道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解析两性情感、男女心理,解读爱情婚姻家庭本源,讨论职场、朋友相处智慧,分享恋爱技巧、婆媳关系、学习子女亲子关系、家庭教育,让你人生更和谐.

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