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欢迎关注

最近重读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感慨良多。

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畅销全球。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风靡79个国家和地区,畅销1000万册,仅中文版销量就超过了400万册。

已连续4年位列亲子家教类图书榜首,几乎是每个关心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的必读书目,其倡导的“和善而坚定”的育儿理念深入人心。

但这几年,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再读这本书才发现,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一味的追求育儿中的好方法,好技巧,却每每在孩子“犯错时”破功,和我们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其实分不开。

而在本书中,其实作者早已写了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常有的错误观念。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01 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

其实不只是生气,孩子的伤心、不安等等这些情绪,父母很多时候可能都没注意到,却总是急于要一个答案。

孩子正哭的撕心裂肺,我们却习惯性的命令孩子:别哭了,再哭就不管你了。留下孩子转头就走。

孩子考差了,本来就忐忑不安,可看到成绩的父母却比孩子更生气:你看你,是不是又粗心了,跟你讲过多少遍了,要细心,要检查……

或者孩子正因为什么事情在生气,你看到孩子扔到沙发上的衣服,劈头盖脸就一顿数落:我已经告诉过你一百遍了,衣服不能这么放……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急于压抑孩子的情绪,尽快解决眼前的问题。

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却提到,我们都有不理智的“动物爬行脑”,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只会顾着和我们抗争,根本没理智去解决任何问题。

02 认为当孩子“故意惹恼他们”时,父母不应该“和善”

父母会认为对孩子“和善”就是在取悦孩子。

孩子都做错了,我怎么还能那么平静呢?只有严厉的批评才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但就像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话:“如果孩子冲你发脾气,他就是在说两件事:一个是我爱你,另一个是我撑不住了,需要你伸出援手。”

孩子如果真的是故意惹恼你,不过是孩子已经没办法了。你的严厉、批评和忽略,只会对孩子伤害更大。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03 认为好的爸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

就像书中说的,现在的孩子被以爱的名义给予了太多。

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小时候,奶奶负责喂饭,爷爷负责洗衣,妈妈负责家务,爸爸灵活机动,所有的一切都有父母家人作保,尽量让孩子少动手。

但长大一点,孩子没追求(因为一切都来的太容易),没责任心(所有他能做的你都做了),父母又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啥都不会。

过度的包揽,虽然避免了孩子遇到的困难,让孩子免遭挫折和失望,却也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04认为帮助孩子做得更好的最佳办法就是对他们做错的事进行批评

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如果做错了,那一定要让他认识到错误,不管是说教、打骂,一定要让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却忽略了,人生在世,错误谁都免不了,比批评更重要的,其实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而我们只有接受了错误,才能解决问题。

但想想自己就知道,被批评时,我们只会想方设法逃避即将到来的惩罚,哪有精力去认真思考我到底错哪了?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05 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

虽然很多人赞同批评不好,但却很少有人认为表扬不好。

表扬其实是社会的常态。

以前我们会按照孩子的成绩排名,会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学艺术会有各种等级考试,其实都是一种表扬,这代表着外界的认可,孩子也会因为成绩得到称赞而开心。

这些都是看似无害的,也会让我们的孩子骄傲而自信,看似是在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尊水平。

但陷阱在于,孩子会不会太过在意这些外在评价而失了初心呢?如果是这样,反倒会导致孩子形成通过对别人的观察来判断自己的对错的观念。

就像书上说的,这不是“自尊”,这是“他尊”。

真正的自尊不是给予的,而是需要父母给予孩子平等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的。

它需要孩子有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才会形成真正的自我认同。

06认为对一个正在作“坏事”的孩子给予积极的回应,就会强化这种行为

孩子沉迷游戏、玩手机让很多家长很头痛,所以常常忍不住批评教育。

父母会觉得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还包容孩子,就会强化孩子不好的行为。

但就像书中说的,如果我们把孩子不好的行为,当做一个密码的话,就会发现,那些叛逆的孩子,其实不过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错误行为根本就不需要通过批评教育去纠正,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其实是帮助孩子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07 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不够严厉

孩子某个字写的不对,某道题不会做,很多时候为了让孩子记住,很多父母会采取抄题的方式惩罚孩子,1遍不会就抄10遍,10遍不会就50遍。

或者有些父母会认同孩子有错就要打,打怕了,自然就改正了,自然就长记性了。但却忽略了惩罚的长期影响。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严厉的惩罚换来的只会是孩子一次次和你斗争。

当我们陷入了和孩子的权利之争,破坏了亲子关系,我们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孩子长大后也会更叛逆。

08 认为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父母的权威其实并不是来自对孩子的控制,而是来自尊重。

就像生活中,同样两个人,即使说同样的话,你也一定会选择听你更信任的那个人的。

而信任,不仅仅来自能力,更是来自对方对你的尊重,对方尊重你,能够听你说,你才能听得进去对方的话。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09 认为表扬会促进一些孩子的改善行为

这一点其实和“05 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是一样的。

表扬在短期的确很有效果,但长期来说,却可能破坏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失去对事物本身的探索兴趣。

10 认为孩子们可以去完成未经过适当训练的任务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孩子还小,他长大就懂了”。

当孩子很忙的时候,我们也会说,“没事,他现在管好学习就行了,家务以后可以慢慢学”。

但事实是,很多时候,孩子长大了,不忙了,我们却会抱怨说,“为什么你这么懒,为什么你不懂事”。

就像书上的例子,父母总是期待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房间,但却从来不教孩子怎么做。

或者孩子其实收拾了,但他可能觉得只要他的桌子整洁就好了,你却觉得要把床铺也要整理好。我们的标准并不一样。

重读《正面管教》,懂这10条父母的错误信念,比100个方法重要

是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哪些瞬间会让身为父母的你觉得很无力,这种时候也许该反思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在我们的内心里,是否有那么一些不曾注意的观念曾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为了爱孩子,反而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最终却怪他不够争气。

就像一句话说的:好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孩子、家长和老师缺一不可,但这其中却分工不同,孩子是种子,家庭是土壤,而老师是园丁。

是啊,孩子的成长,父母和老师要做的,更多可能是给予环境,静待花开。

欢迎关注 光昭亮教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