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三八妇女节,大S的新闻都看到了。
咱们这里的留言区也很热闹。有些人说,大S真的好勇啊。有些人说,大S真的好发昏啊。
昨天还看到一个新闻叫:

气到吞降压药。
这真的是妈妈每一刻被逼无奈的心情啊。
说真的,大S这么勇,作为个体,我很钦佩。但如果是我女儿,估计也会操心了。
别多问!问就是妈妈操心命。
其实,当妈的人,谁不是经常想吞降压药呢!
我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而是侥幸能够有一个平台跟大家交流,和大家一样,每天接送孩子,每天上下班,每天也会被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以及累的时候,蓬头垢面走过路边。
好久没跟大家聊育儿这事。索性趁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最近血压飙升的情况。
我一直是鼓励大家养育小孩,养育小孩过程,是会让你体验不同人生,和看到人的,但注意了:心脏支架爆火和血压飙升,真的不是偶然的。
姐姐读小学之后,有了更加客观的标准,我反而是了然于胸了。不再有一惊一乍的感受。
日子总是充满期待——每天回家检查作业的时候,就像是在抽盲盒,是惊喜还是惊吓,都在一页页翻开中。
一年级的作业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恐惧,当然,也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
我对孩子最大的要求是:三年级前,把习惯养好。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当然,这个过程的费妈程度,简直了。
你没看错!费妈!
01
首先,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调整。
姐姐的专注力一直还不错,但这样的不错,也是老师的正向鼓励为主。因为,距离那种拥有所谓的自驱力,实在相差太远了。
平时,在家做作业,我是在她身后办公、看书,所以,不能看到做作业的全貌。每天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也算不错。
但大概也能够感受到其他事物对她的巨大诱惑力
——比如,铅笔断了,就开始削铅笔,削完一支再来一支。你跟她说,你别削了。她就反驳你:万一前一支断了怎么办。
一不小心,削断了,于是再削。
——比如,作业做着做着,婆婆在楼下跟她说,要不要吃苹果啊。本来以为吃苹果10分钟,结果20分钟还没上楼。
一年级的作业不多,偶尔还能摸鱼,但不提高效率,三年级断崖式下跌,也不是不可能。
周末,在图书馆之后,因为坐在她对面学习,终于感受到了一把脑充血。简直不能测,一测180。
口算有一个叫“视算”。
我发现,她一到视算就喜欢抬起头来,说是在思考,这眼珠子不停往其他地方瞟。
走神,赤裸裸的走神。
我问她:“你倒是看着作业视算啊。”
她说:“我思考就是这样的。我不抬头我想不出答案。”
因为在图书馆,所以她的顶嘴更加肆无忌惮。她知道,在公共场合我一定会保持体面。
为了让自己血压降下来,下午我就换了个座位。
看结果,比盯过程省心,不用接受煎熬。
先列计划表,然后到点给结果。
我只负责检查结果,她负责把作业完成。
这样的结果是,我看到她的作业单,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看答案,这远比全程盯着省心太多。
02
其次,要学会对抗外界干扰。
我们家学习最大的干扰,就是外公外婆,也就是我爸妈。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育儿路上这几乎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那天晚上10点多,我在朋友圈发了个Grace的视频,我爸一早给我发信息,让我对她要求不要太严格,要保证睡眠。
作为他的女儿,从小也是经历过每周末上兴趣班,年纪大了以后进了艺术团,隔天还得骑着自行车去练习。
以前,我想放弃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要努力,要坚持。然而到了现在,却变成了“那么努力干嘛,身体要紧”。
对父母不能不尊重,但有时话说得太轻飘飘,干扰就越来越多。
比如,小孩子要8点前睡觉。
我真是黑人问号脸。我们6点打球回来,7点吃完饭,学一个小时就睡觉?
比如,小孩子不要上太多兴趣课。
我说:孩子喜欢上啊。
我爸说:还不是因为讨你喜欢才说违心话。
只是到了现在,我也学会了自动屏蔽一些信息:“该听的听,不该听的不听。但你千万不要影响我,倘若影响我,就不要怪我撕破脸。”
03
以上两点调整好心态,就到了
最后一步——定期全面复盘。
我说过的,Grace不是那种有自驱力,可以完全省心的孩子,一个普通到不能普通的孩子。
老师总是在我面前夸赞她,但对于作为父母的我,心知肚明。
定期复盘,成了我最重要的事:
1、每周,和她一起整理错题。
很多人说,这事低年级没有意义,比如Grace作业里一周也没啥错题,但到了高年级,就挺重要了,这些习惯要先养成。
2、整理所有书籍。
每次,老人都会说我狠心,小小年纪让她自己整理。但在我看来,整理不是体力活,而是脑力活,能够让她学会收纳,并且对自己的书了如指掌。这样,不至于每次都会问我,书在哪里。
3、复盘坏习惯。
很多人说21天养成习惯,但在我看来,有些时候,父母是需要不断提醒的。人的惰性,很多时候也是天性,父母要陪伴她去克服。比如,之前,她总是会乱丢马克笔,但现在不会了,我让她做了色卡,进行比对,一段时间下来,就清晰了很多。
前些日子,看到教育学家的一段话:
“教育孩子应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表扬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改正缺点,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孩子犯错误,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习惯教育也是同理。
真的要一步一步慢慢走,慢慢去克服,慢慢去调整。
调整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态。
经常说,父母要克服自身的焦虑。说真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也是懂了很多道理,也未必能当好妈妈啊。
中年妈妈如何降血压?
很多时候,这解药真的只能自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