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子心切的父母,请别对孩子“拳脚相加”

爱子心切的父母,请别对孩子“拳脚相加”。

喜欢恃强凌弱的,不只是孩子。

自2021年10月23日公布,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本该是爱子心切,想要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厉行恪守的准则。

但是很遗憾,父母心中的焦虑,很容易就会变成对孩子的求全责备。

有的父母硕博士毕业,算是高学历人才,但是对待孩子却不懂得宽容,动辄暴跳如雷、拳脚相加;有的父母身份低微,只有一个中专文凭,但是对待孩子却宽厚仁慈,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绪性格。

所以说,教育孩子的水平,不在于父母的学历证书有多么光鲜亮丽,而是在于父母的用心程度能否贴合实际。

总而言之,就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

01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叫做池亦洋的“熊孩子”。

欺负同学、暴戾偏激、威胁恐吓,是所有家长眼里的问题孩子,除了他自己的父母。

幸运的是,他的父母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能力和意识投资孩子教育的70后,而私立幼儿园的老师,确实有能力、有思想,能够给予这个孩子最真诚的引导和督促。

孩子欺负同学的时候,让他先反思;

孩子抢夺别人东西的时候,告诉他:欺负人,没出息!

而且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说:我不可能放弃你。

结果没过多久,池亦洋就从调皮顽劣,变成了同学眼里的“孩子王”。

或许是更加宽容和开明的教育方式,让他懂得了自己在父母和老师心中的地位。因而不自觉地建立起了自己在学业生活中的自信与豁达。

你瞧,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被人瞧不起,而打骂责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爱子心切的父母,请别对孩子“拳脚相加”

02

诚然,就算是有一千个教育专家苦口婆心地劝说各位父母:

不要打孩子,要用心、用力地真诚陪伴孩子!

但是“落地”到现实中,依然会有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写错一个字就骂,看到孩子成绩一退步就打,在彼时彼刻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冲动,而顾不上揣摩孩子的委屈困惑。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比如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家长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一顿骂,走出校门的时候,自然会有家长忍不住朝孩子“踢两脚”。

爱子心切的父母,请别对孩子“拳脚相加”

比如家长在烧菜做饭,孩子在楼底下朝别人家窗户扔石头,这时候连忙跑下楼,哪有时间对他循循善诱?你能想到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扇他两个巴掌,然后赶回家吃完饭、洗完锅,再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说话”。

又比如“鸡兔同笼”问题,不管你按两只脚算,还是按4只脚算,孩子就是听不懂。哪怕你从小到大一直是当仁不让的年级第一、高分学霸,对于这样的孩子你也只能是气不打一处来。少不了给孩子一顿“皮带炒肉”。

所以说,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固然科学合理、面面俱到,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最重要和最困难的,实际上是如何在孩子调皮捣蛋和自己暴跳如雷之际,及时调整好情绪,以更加平和理智的心态来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爱子心切的父母,请别对孩子“拳脚相加”

03

那些打骂孩子的父母,难道不知道自己在犯错吗?

肯定是知道的!

但要么是因为情势紧迫,来不及仔细思索和琢磨掂量,要么是因为太过自己以为,总觉得自己的思维见识是“永远正确的”,那么自然不屑于选择,对孩子来说更有利却见效慢的教育方式。

然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

你无法在粗鲁暴戾地伤害孩子内心的前提下,还能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主动自觉地实现你对他的教育愿景。

无论何时何地,你可以在孩子的思维认识中,建立起“打骂威胁”的概念,促使孩子不愿意面对父母生气、埋怨责怪的场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地遏制孩子的不理智行为。

但是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轻重缓急,只要孩子一犯错就打骂,一调皮就惩戒。

爱子心切的父母,请别对孩子“拳脚相加”

如果孩子有一天忽然发现:

不管是有意犯错还是无意捣蛋,受到的打骂惩戒都是一样的;

不管是用心读书还是三心二意,考到的成绩都是差不多的;

不管是取得成绩还是获得进步,在家长的眼里自己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恐怕不讲道理、只靠行动的 “棍棒教育”,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教育意义和管教效果。

所以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发布和施行,对于许多父母和家庭的教育,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只会打骂的父母,根本就不懂得教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