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神节专刊】黄晓霞:我和我的女儿们

文友东方女士想听我聊聊有关子女与学生教育的话题,当时虽没应承下来,但心里老惦记着。近日翻看旧作,看到31年前写的这篇《我和我的女儿们》,文中记录了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点滴——

我和我的女儿们

上篇

感谢女儿。因为有你们,我才成为母亲,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有你们,我才拥有这么多的希望、快乐与温馨。

喜欢听女儿叽叽喳喳的声音,一回到家就围着我说个不停。

喜欢倾听女儿们上楼那熟悉的脚步声,放学、晚自习回家,没到七楼就听见女儿喊妈的声音。开门迎女,接过书包,即便我正在炒菜,也要关小炉门,我回家女儿也是欢天喜地来开门。

我们一起登山、到郊外踏青,去公园划船、在江边沙滩嬉戏,充分享受快乐时光。我们猜谜语、讲故事、学唱歌、开家庭晚会(生日或你们兴趣时),晚会组织者、主持人是小女慧芳。获奖者将得到你们自制的书签:条形、扇形、圆形,各式各样,每次我都珍藏。受重视,小女趣更浓,还自办“家庭小报”。

【女神节专刊】黄晓霞:我和我的女儿们

生日,家庭的节日,女儿的期盼,有香甜的蛋糕还有爸妈的祝福,每次我都精心准备一番。我的生日女儿也早早筹备,常常令我惊喜过望。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上小学一年级的芳芳用五颜六色的棉纱做成的蛋糕,上面有小羊、花儿、草儿,还有“祝妈妈生日快乐”的贺卡。新年我送女儿贺年卡,写上我的祝福、我的期望,女儿也会送我自己制作的贴画。

晚饭桌旁,是一天新闻的发布“会场”,也是全家最快乐的时光。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坚持自学的故事感动了她们,我便带她们登门拜访,听他讲战胜死神,刻苦学习的经历。

晚饭后余兴未了,女儿会拉着我说个没完没了:用什么方法解开两个同学的心里疙瘩呀;她们班被评上市六好文明班,她们是怎么做的呀,趣事、烦恼事、喜怒哀乐一股脑倒来,真的很想听女儿没完没了地说,只是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点拨,取得成绩我祝贺她们,并提出要求;被误解受委屈了,告诫她们要冷静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假如我是她又会怎样?”学会宽容人,注意工作方法;有过失时我理解、体谅,不求全责备。

慧娟初当班长时,常与我聊班上的事,我们一起分析,探讨解决的办法。两年来,她进步很快,班主任在学期鉴定上写着“组织能力、工作能力较强,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中篇

严格要求女儿,也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女儿的,我定会做到。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楷模,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一言一行对女儿影响深远。从不轻易许诺,一旦答应,绝不失言。常告诉孩子们,“一件事,要么不干,要干就认真努力干好,不给自己留遗憾”,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说,我把它作为座右铭,如今我也这样告诫我的女儿们。

我搞广播工作,早出晚归,晚饭吃得很晚。很喜欢看女儿吃饭津津有味的模样,常戏谑:这么贪嘴,当心长胖哟。女儿回敬:妈妈,我要长胖了,责任在你,我们又想和你一起吃饭,你又天天那么晚才下班。再说和你一起吃饭又特别香,吃得太多,没消化完就该睡了,还能不胖?

一次女儿问:妈妈心目中第一重要的是什么?我知道你期待的答案是“女儿”,可我说“第一重要的是工作”,女儿嘴撅起来了,不高兴。虽这般,但对妈妈,女儿很理解很支持。一次去外地开会,想到第一次要把女儿撇在家这么多天,真正放心不下,一再地叮嘱这、嘱咐那,虽然女儿们一再保证绝对遵照执行,在外仍牵肠挂肚。一进家门,便迫不及待问起,她爸说,女儿们乖极,每天放学回来自觉地安安静静地学习,电视也不看。每天对好闹钟,姐姐早早起来做好饭,喊妹妹起来吃。自己洗衣,爸爸衣服一换下也拿去洗,还没忘记晚上十一点喊爸爸起来上夜班……哎呀呀,累煞我儿。女儿说:妈,再该放心了吧,以后出差开会什么的,自管去,不必记挂。

我热爱我的工作,为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38岁报名自修《汉语言文学》大专课程。读书,除了喜爱,还有就是为孩子做榜样。

白天上班,晚上去自修辅导站上课,一次生病发烧,那时一西公路在建,上班要翻过一座山梁去一门坐车,下石阶时,烧得晕晕的我一脚踏空滚了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下班没回家,正昏昏沉沉偎在沙发里,工作室门开了,娟儿背着书包走进来——她放学也没回家。“怎么来了?”“来陪读。”女儿买了面包、点心,“你肯定没吃饭,快吃,吃了我陪你去上课。”女儿搀着我去了自修辅导站,我听课,她在旁边做作业。

自修考试前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吃不香、睡不着,女儿给我按摩,稚嫩的手在我肩背上抓抓捏捏。第一天考试回家,叮嘱女儿看完电视喊我起来复习,便蒙头躺下。凌晨一点半,娟儿喊醒我,问为何不早叫我?女儿说,想让妈妈睡足6小时,好有精力考试,闹钟对到一点半,闹醒她,再喊醒我。并告诉:见妈妈吃不下饭,妹妹已煮好了粥,还放了红枣,在高压锅里,妈妈莫忘记,吃了再去考试。我好感动,觉得考不好,真对不起女儿。

家清贫,日子艰难,女儿小姑上大学,我将结婚唯一的一床新毛毯送给她,家里用的是一床用口罩拼接成的毯子,已快20年。

家里还是黑白电视机,去年举全家之力花了1100元买了台“华乐”冰箱,两个女儿将攒了十几年的压岁钱、零花钱,加上作文获奖的钱,共330元倾囊相助。女儿学校要开摄影课,她坚持要自己攒钱买照相机,钱很难攒,在家吃早餐,省下早点钱。

家中几件不规则的旧家具,几块木板自己动手钉一个书架,不靠墙放,便会倒下。她们不贪嘴、不买零食,没有一件高档衣裳,穿的不少是亲友送的,或我用旧衣改的,但女儿从来不争,有时我问女儿:有没有觉得当妈妈的女儿很委屈?

【女神节专刊】黄晓霞:我和我的女儿们

下篇

女儿同学间玩《你之最》填卡游戏,“你最好的朋友?”女儿填的是“妈妈”。同学们羡慕极,也让我美极、幸福极——能被女儿当成朋友。

我留心观察,努力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女儿渴望能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和家长一样平等的人,希望得到朋友般的友谊与信任。十六、七岁的孩子爱幻想、非常敏感,哪怕发现一点点的不信任,就会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封闭起来,坚冰难融。

女儿的同学来家,我热情友好接待,不介入谈话、不去打扰。走后也不好奇打听:谁呀?来干什么?这样她们会很反感,认为不信任,像个“包打听”。其实也不必问,女儿谈的趣事,多会跟我说。女儿都有自己的抽屉,拥有自己的天地,里面存放着珍藏的小玩意:同学送的贺卡、生日卡,书信、日记本,还藏有那些所谓的“小秘密”。抽屉没上锁,但我从来不去翻看,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女儿向我敞开心扉。

我们心相融,常常女儿想什么、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一个神情我就知道,女儿的喜怒哀乐我能感觉到,有时我们会脱口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她们想对我讲的,会主动跟我讲,不想讲的,我也不去追问,但她们对我无话不说。

好书、好文章我们互相推荐。女儿迷上了三毛(其实是被我拉进去的,我向她们推荐三毛在撒哈拉),借回三毛的书,看后必定要推荐其中几篇与我。我也实在是喜欢看的,再忙我必看完,和她们一起讨论,谈书中的故事与现实,明辨是非。常拿来影视中、生活里、社会上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听她们的见解,增长见识,提高她们观察社会的能力。

朋友就要交心,我也和女儿谈自己,谈快乐和烦恼、成功与失败,给以借鉴。孩子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写出的文章,先读给女儿听,让女儿谈看法,有些地方还是按女儿的提议来修改,激发了女儿对写作的兴趣。

鼓励支持女儿走出去参加各类活动,去锻炼提升,让社会认识自己,接受社会的挑选。

1990年,黄石电台《一周博览》栏目举办“长征杯”大中学生有奖征文活动,我鼓励慧娟投稿。她按时收听每期广播征文,写下了校园一事,寄出后播出,获得三等奖。

1991年4月,黄石“挹江杯”作文大赛,慧娟报名参加。作文写到一半,不知怎么往下写,问我,我想挖掘她的潜能,打消其依赖思想,便自顾看书不理睬。她不高兴,但见我正忙着自学考试复习,不好意思纠缠,40分钟不跟我说话,撅着嘴一旁写作文(家里只有一个书桌),这篇作文《雪儿》获得了一等奖。

慧娟参加学校《我爱我的专业》演讲,她和我一起推敲演讲稿,演讲获得第一名;

5月,黄石电台“黄石文学第六届朗诵会”,姐妹俩一起参赛,姐姐朗诵妹妹的征文作品,参赛者800多人,获奖率仅5%,慧娟、慧芳姐妹俩双双获奖;

小女芳芳喜欢做手工、画画,画的“植树节节徽”向黄石日报投稿被刊登;画的《丑小鸭》获黄石市第二届“蓓蕾杯”少儿书画佳作奖。当时我建议她选送另一幅《台湾回归祖国》去参赛,她坚持,我没强求她按我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

看《中国妇女报》,慧娟问怎么不参加《怎样当个好妈妈征文》?我说实在惭愧,不知道自己这个妈妈当的究竟如何,女儿说:以身作则就是最好,她班上很多同学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很久不和妈妈说话,她们的妈妈很“烦人”,如果我的妈妈不去自修,不这么忙,可能也会来“烦”人。她还对我说:“妈妈,以后我也会去自修深造的,也知道很难很苦,说不定我会急得抱着书哭,说不定我会气得将书丢到地下再去捡起来,说不定我会恨得将书一揉再抹平……也许不会,我向来爱惜书的。虽说自修会很苦很难,但我会坚持。”我听了很感动,也很惭愧,她说的那些“虐书”行为,我多有过。

1991年10月

补记

往后的9年间,女儿们相继走上工作岗位。让我备感欣慰的是,她们找工作没让我操心,没送礼,也没求人。

1995年长女慧娟经过笔试和4次面试、试镜,以主持人类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走进黄石电视台,还自修了《新闻》本科。

次女慧芳上大学期间,拿着她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作敲门砖,暑假自己去《东楚晚报》(1998年)、《楚天都市报》(1999年)、《北京晨报》(2000年)当实习生,遭遇冷落、坐过多天冷板凳,她主动去接热线跑新闻,采访稿屡屡见报,2000年大学毕业,被《东楚晚报》聘用。

【女神节专刊】黄晓霞:我和我的女儿们

作者简介

黄晓霞, 老三届,企业退休。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作。拾掇生活中感动自己的人和事,缀成散文集《岁月无痕》。

【女神节专刊】黄晓霞:我和我的女儿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