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有情绪时,是教养的最佳时机

相信每个家长都为孩子的情绪失控头疼过。孩子乱发脾气、不讲理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办?那么多养育书籍,该听谁的?

美国脑科学权威、知名儿童发展专家丹尼尔 席格以临床研究为依据,提出了顺应大脑构造及发展特性的“全脑情绪教养法”,在美国受到了专业人士及普通父母的一致欢迎。

孩子有情绪时,是教养的最佳时机

今天,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席格博士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您把握孩子的情绪有所帮助。

我们先来看看席格博士在书中讲到的1个例子:

《全脑孩子》的合著作者蒂娜 布莱森(Tina Payne Bryson)有个7岁的儿子,一天晚上,他刚回房睡觉又马上跑进客厅,说自己睡不着:“我要疯了!你从来没有在半夜留纸条给我!”蒂娜非常惊讶,回应说:“我不知道你想要我留纸条呀!”儿子于是开始了一连串的抱怨:“你从来就没对我好过!我要疯了!我的生日还有十几个月才到!我讨厌写作业!”

这些话有逻辑吗?没有!但你肯定听着耳熟,对吗?因为,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时刻。孩子不可理喻,你呢,似乎完全帮不上忙。

这个时候蒂娜的儿子被情绪控制了,讲道理他听不进去。怎么办呢?

孩子有情绪时,是教养的最佳时机

蒂娜是这么做的:她把儿子拉到身边,摸摸他的背,用安慰的语气说:“有时候真的很难受,对不对?但你知道,我永远不会忽略你,你一直在我心里,你要明白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于是,儿子在蒂娜的怀里解释说,有时候他觉得弟弟得到了妈妈更多的关注,而作业占用了他太多的课余时间。在他说话时,蒂娜能感觉到他在慢慢放松——因为,儿子能感觉到妈妈在聆听、关注自己。然后,蒂娜简单地解释了儿子刚才提出的问题,最后,母子俩一致同意明天早上再说。

这个例子里,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

大脑是栋楼 二层25岁才能盖好

席格博士认为,大脑就是一栋两层小楼。上层大脑负责思考、规划、想象,下层大脑负责管理身体运转、生命的本能反应、以及强烈的情感冲动。

所以,下层大脑又叫“爬虫类大脑(reptilian brain)”,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发育成熟了。想想也是,这部分大脑得维持生存、保护自我,急等着用,当然等不及再一点点发育成熟了。

孩子有情绪时,是教养的最佳时机

但上层大脑要到25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上层大脑由各种大脑皮质组成,负责决策、思考、调节情绪、发展同理心、道德判断等等。

所以,席格博士将孩子的大脑比喻为“正在施工的房子”,楼下已经盖好了,楼上还在盖呢。

这也是为什么,案例里蒂娜的儿子,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乱发脾气,不讲道理,非黑即白的两极化,因为,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受“爬虫类大脑”控制的。

如果这时候家长的管教方式是打骂、威胁、恐吓,或者任何会让孩子感到威胁、恐惧、痛苦的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孩子的下层大脑,会像我们的原始人祖先一样,迅速进入危险应激模式,反应到行为上就是攻击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那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呢?

连结情绪,引导思考

案例中的蒂娜处理儿子情绪的过程包含两个步骤:1、和情绪连结;2、把情绪交给上层大脑。

蒂娜称之为“连结&引导”策略。

蒂娜的儿子经常因为不能像蜘蛛人一样在天花板上爬而感到极度沮丧、愤怒,在大人看来这或许荒谬可笑,但它对孩子来说真实而重要,所以,家长应该以真诚、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而这,就是爱。

孩子有情绪时,是教养的最佳时机

所以,蒂娜在和儿子的交谈中,首先承认了他的感情,包括使用非语言沟通——身体接触、语气表情等等。然后,蒂娜带着儿子开动他的上层大脑,包括回答问题、承诺儿子睡觉时留张纸条给他、和他一起筹划下次生日、想办法让作业更有趣等等。这些工作他们当晚做了一些,但大多是第二天做的。

但不能因为孩子无法逻辑思考,就一味纵容。如果孩子伤害他人,应该及时制止,然后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讨论其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孩子情绪爆发时并不是吸取教训的最佳时机,因为,规矩只对上层大脑有效。

席格博士称这种“连结情绪、引导思考”的方法为“重述&平抚(Name it to tame it)”。

孩子的情绪是教养良机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就是教养孩子的最佳时机。

我们积极与他们情感连接,唤醒TA的思考和控制能力,趁机教会孩子辨认、调节情绪,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我而不伤害他人……等等。

只有这样,TA才能开始想事情、调节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听你讲道理。

孩子有情绪时,是教养的最佳时机

所以,如果家长真的希望小朋友学会情绪调节、学会独立思考,就要经常帮助孩子激活上层大脑。

如果用打骂、恐吓等方式不断激化孩子的下层大脑,那样,孩子永远学不会思考和自我情绪调节。

一个坏消息是:你家娃正在脑子里盖小二楼呢,短期之内,你是不能指望TA善解人意了。

但一个好消息是:小二楼还没盖完,你可以帮着盖,用你的教养,教出高情商、有同理心的孩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