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01

前两天,有位家长和我聊天。

她说孩子初三模拟考成绩出来了,数学成绩只有四十几分,这事儿她是被班主任通知才知道的,后面她偷偷翻了孩子的书包,看到了卷子。

因为比较注重孩子诚信的培养,所以这位妈妈希望孩子主动说出来。但几天过去,孩子毫无反应。

后来她直接问了孩子:“最近考试了吗?”

孩子很冷漠地回应说“没有”。

她当时听完后强忍着怒火,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就和我聊到了这件事。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02

孩子为什么总是报喜不报忧?

1.过于严厉

当父母过于严厉,孩子可能会报喜不报忧。

豆瓣上8.5分电影《阳光普照》,剧中的父亲从小就对大儿子阿豪给予了全部的爱与期望:

从来没有去看望过被抓进辅育院改造的小儿子,却不忘来学校给大儿子送生活费和笔记本。

而这个一直以来什么都好的大男孩,最害怕令父亲失望,选择独自扛下了压力:

父亲期望他考医学院,那就拼命考,第一年考不上,就复读接着考;每年送给阿豪的笔记本,封面上刻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几个大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

最后,生活在阳光下的他,用跳楼结束了这一生。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一个严格的父亲,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在家庭中很常见。

刷知乎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言论:

我不想父母失望,没有得到他们的肯定,我就觉得自己没做好。

为什么我怎么都做不到让父亲满意?

而最近大火的《人世间》里,周秉昆对父母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状态,即便拥有了话语权,但事情变得不顺利时,总会陷入“我不够好”的感受中,一直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

其实,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相反我们太爱孩子了,才会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但我们的“严格”并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关键,更多来源于父母的认同。

2.过度干涉

当父母过度干涉时,孩子也会报喜不报忧。

听过一个故事:

22岁的小丽一毕业就选择了去别的城市工作,原因只是想要离开自己的父母。

“爸妈不希望我去学艺术,所以擅自把我填的志愿改掉了,当我知道时已经晚了,那个时候我真的难过了好久。

小时候,我什么都听他们的,上什么兴趣班,穿什么衣服,甚至连自己几点睡觉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

现在我在外地,不管遇到什么都是跟家里说过的很好,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自己在外面遇到的困难。这样就是想要告诉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我依然可以过的很好。”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小丽的故事,令人唏嘘。但这好像是常态化的一个现象,当孩子反抗时,却用“我是你的父母,还会害你吗”一带而过。

这种“过度干涉”表现为:

父母对待孩子没有边界和界限,甚至有的会包办孩子的生活,就像小丽一样,最后用远离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3.情感匮乏

情感上的沟通比较少,孩子也会报喜不报忧。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情感十分克制,讲究含蓄,这也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过少。

导致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选择隐瞒不说,甚至会因为害怕父母指责而撒谎。

还有一部分父母忽视了情感的流动,选择用省事的物质奖励来替代沟通。

我身边就经常看到父母很爱用钱“买”孩子做一些事情,不提及这样做孩子主动性很差,更主要的是孩子会因为钱这个诱惑变得不择手段,甚至会去作弊。

电影《天才枪手》中,一群富家子弟用作弊的方式通过各种考试,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从国外让人带答案回来,以此来给父母一个满意的答卷,然后获得金钱奖励。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03

当父母发现孩子几乎不和你沟通,而且只是报喜不报忧时,这时候就是一个要做出改变的信号,告诉孩子:

我们很爱你,愿意无条件地接纳和理解你,即便你犯了错误或者遇到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那落到实际行动中,要怎么做到呢?

建议如下:

1.刻意练习情绪管理

我们的严厉都是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当我们的“保护意识”过多,就变成了苛责。

如果是关心或者心疼孩子,那就直接表达关心和心疼,而不是去发泄情绪。

第一,在孩子受伤、犯错或者任何我们觉得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时,请让自己冷静一下,心里默数60秒,想一想“我真的想要责怪孩子吗?”“这是我的本意吗?”

第二,如果当时没有管理好脾气,可以在事后向孩子道歉并解释一下原因。这些属于父母的情绪,并不是孩子的错。

还可以和孩子说,“下次如果我再生气,说一些不开心的话,你就告诉我一下。”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2.放下你的高期望,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很多养育不当的父母,都是因为对于家庭教育不够了解。

我们说放下期望,可能对于此刻的你来说,有一些困难。毕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性。

但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去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试着找出孩子目前“问题”的原因,下一步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书籍:《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非暴力沟通》《发展心理学》。

3.增加情感互动,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这一点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尝试,我们总说“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我想来到兴智学习的父母大多都忽视了这一点。

不需要每件事都说,但我觉得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当需要帮助时,你就会及时给我支持”的状态。

如果事事你都去问情况,不出意外,孩子肯定觉得这个妈妈很唠叨很烦,但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能及时给到他需要的支持,没有孩子会拒绝的。

8.5分!推荐给所有父母:孩子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攻击

父母可以先从这三方面提升自己,相信我们成长了,孩子也会跟随着脚步开始进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