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给孩子辅导作业,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不谈作业,父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也是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状态。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辅导作业,干预孩子的学习,也成为了广大家长们热议的焦点。

孩子学习哪种方式好?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写作业,家长必须盯着,而且还要搬把椅子和孩子坐在一起,一刻也不能懈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认真地写作业,否则他们就会拖拖拉拉,一会玩橡皮一会玩文具盒。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等孩子完成作业后只要负责检查就好,盯着写作业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处于焦虑的状态,何况孩子迟早需要自主学习。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准确答案,但我们可以先来看一项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某团队在2021年4月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这项研究历时7年,参与者为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得出的结果还算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报告指出:对小学生尤其是低龄小学生而言,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越多,孩子的成绩就越好;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起到的就是反作用了。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我们再来看“穿针心理”和“霍桑效应”这两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变相阐述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利弊,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一种。

穿针心理:越盯着孩子越写不好

当我们纫针的时候,越是集中精力越穿不进去,正如我们做一件事情,目的性越强,往往越容易适得其反。

同理,如果家长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无形中会有一定的压力。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并且很多父母还有一个坏习惯,会在孩子写作业时指指点点,一道题一道题盯着,甚至会因为写不好,大发雷霆。

有这种做法请自查,这会让孩子更加紧张,结果只能是越紧张越容易出错,越出错越批评,最终恶性循环。

霍桑效应:不关注,孩子很难集中精力写作业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改变车间内的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等因素,确定这些因素是否可以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的高低,但最终结果非常遗憾;

第二阶段是将选出来的实验对象,安排在专门的实验室中,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因为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工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和重视,是公司的重要部分,进而受到了鼓舞,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由此看来,孩子写作业时如果能受到关注和重视,他的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关注孩子太多会不好,不关注孩子也不好,父母们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怎样的关注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好地提升孩子的成绩呢?

其实这两个心理现象并不矛盾,关键要看孩子的年龄以及父母“盯”的方式。

家长应当怎么做?

一二年级的孩子多帮助

零起点的孩子,想要在父母完全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可能的。

研究表明,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在15-20分钟,要他们一天下来每节课都集中注意力,这个可能性是极低的。

所以,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及时参与,帮助孩子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不埋怨,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借用适当的惩罚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三四年级带孩子越坎儿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会提高,开始通过逻辑、归纳等方式解决问题,因此三四年级的课程也会相对较难,但孩子的认知水平不能以偏概全,有早晚之分。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对于认知水平发展较晚的孩子,他们在学习课程上会有些吃力,成绩会出现下滑,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能放任不管。

如果让孩子参与到规矩的制定中、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打气鼓舞。

当然,千万不要盯得太细致,孩子写错一道题立马就开始纠正,只会让他脑袋一片空白,建议孩子做完一个单元再统一检查,也利于大脑的吸收了解。

对于认知水平发展较早的孩子,如果没有太大问题,就可以开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了。

盯着孩子学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哪个效果更好?来看一项研究

五六年级后要学会放手

父母越早放手,孩子就可以越早地经历“试错”。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青春期也正式开始了,这时如果父母管孩子就很容易与孩子产生冲突和矛盾,所以不妨放手,让孩子早点试错,早点知道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