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多地出台政策延长育儿假,但我还是不想生

我是缺产假吗,我是缺钱!

自从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后,“能不能生,敢不敢生”的话题一直居高不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延长产假、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放生育津贴等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但身边的女性,想要生三胎的还是少之又少。

倒是积极响应二胎政策生了二胎的妈妈正在抱怨或是后悔生了二胎。从现有情况来看,各地普遍能落实的,或是修订成文的,也不过是延长产假30-90天。

例如,河南、江西、四川、贵州和浙江等地都规定,子女三周岁以下的夫妻,每年各有10天育儿假。安徽拟规定将育儿假扩大至6周岁以下的孩子父母,双方每年各10天。陕西拟规定,3周岁以内的孩子父母双方每年各有不低于30天的育儿假。女职工生育三孩的,再给予半年奖励假,其配偶增加护理假15天。根据陕西征求意见稿,陕西生育三孩的产妇或可休法定产假约350天。

多地出台政策延长育儿假,但我还是不想生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是很美好的,现实也是很骨感的。且不说,有几个单位能真正执行三胎政策,除了机关事业单位。远的不说,就说最普通的双休日吧,又有几个单位能有效落实?更别说,要承受巨大生育成本的三胎政策了。正如网友评论所说,我是缺产假吗,我是缺钱!

对于有工作的职业女性来说,产假之后的工作岗位怎么办?先不说原本之前可能马上就要到手的升迁,加薪。就是原有的工作岗位可能会给休产假的女性保留吗?以前这段时间就是女性离职的高峰期,现在产假又多了30天,如此长的假期,企业不会一直让职位空置,除了要对工作流程做出大调整外,还要考虑经济效益。执行打折是大概率事件。

多地出台政策延长育儿假,但我还是不想生

当然,机关事业单位不在此列。因为体制内的单位能够很好地执行和落地。可以想见,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岗位热度还会持续升温。

同样,为了规避女性生育带来的产假,女性就业困境也会继续加大。表面上,企业不会说不招女性,但是应聘时,女性入职难度会大幅增加提高,不说同等条件下,男性的优先级更高,即便是女性就业条件远高于男性,有的企业也会忍痛割爱。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一想,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

生易育难,多子女家庭很难一碗水端平

生,很容易;育,则很难。要知道,生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甚至是出行才是大问题,经济压力陡增。当然,生而不养,或是扔给老人当甩手掌柜的父母不在讨论之列。

除却经济上的压力,哪对父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拥有有质量的爱和照顾?哪对父母能保证不在孩子之间做比较、做负面评价?

这里不仅仅是拿大的与小的比较,比如“你就不能像妹妹那样乖吗?”“弟弟都能做好,你当姐姐的还做不好”,让哥哥或姐姐会觉得,妈妈更喜欢妹妹或弟弟。也包括拿小的跟大的比较,比如“看你哥哥学习多好,你怎么就这么笨”,“你就不能像姐姐那样安静一会吗?”这会让弟弟或妹妹认为妈妈更爱哥哥或姐姐,嫌弃自己。

多地出台政策延长育儿假,但我还是不想生

虽然很多父母都力求给孩子平等、公平的爱,但现实中其实是做不到的。

父母能给予每个孩子的爱和关注一定不是均匀分布、完全公平的,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或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可以说,比较、负面评价是多子女家庭亲子沟通中的常见问题,既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也很容易激发孩子间的矛盾,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因此,需要父母更多的觉察和自省,并将这份觉察和自省,以一贯之地身体力行。

与其呼吁女性多生育,不如培养男性的责任心

虽说男女平等,但平等的只是工作,即使爸爸妈妈都是上班族 ,大多数养育职责都落在妈妈身上。小到吃喝拉撒,大到作业辅导,接送上下学,一应职责都落在妈妈身上。

爸爸只负责赚钱养家,还有的爸爸赚不了钱也养不了家,但脾气却大过天,不管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孩子出了任何问题都是妈妈的锅。小时候,生病了,妈妈挨骂,大一些,孩子成绩不理想了,还是妈妈背锅,哪怕孩子胖了瘦了,也是妈妈背锅。

用妈妈的话说,孩子我生,家务我做,钱我也要赚,不但得不到对方的体谅,还得受气受累,生一个就够够的了,何苦还要再生个二胎三胎的,难为自己?

多地出台政策延长育儿假,但我还是不想生

可以说,生育一胎二胎三胎的最大压力根本不在于是否保留女性就业的机会抓紧奉献余热获取经济独立,而是生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女性的人格尊严,并保障生育妈妈的经济权。

再或者说,提高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与其呼吁女性多生育,不如培养男性的责任心,无论一胎二胎还是三胎,夫妻双方都要共担责任,合作分工,即使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请老人或阿姨帮忙照看,也要清楚,教养自己的孩子,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权利人。

继续阅读